加速既有建築改造 政府淨零整建補助「很有感」

過去,台灣的建築節能政策重心多偏向新建建築。目前政府已深刻體認到,若無法有效提升既有建築的能源效率,淨零目標將遙不可及。

文/陳重仁

盤點台灣屋齡超過30年的老舊住宅已逾500萬戶,其中多數在早期節能法規尚不完善的年代建成,其能源效率普遍偏低,不僅造成能源浪費,也影響居住品質。因此,行政院核定「淨零建築轉型發展推動計畫」(2025至2026)即明確揭示此一轉變,不僅設定了既有建築改善的階段性目標,更指示將「擴大補助規模」,顯示政府已準備投入更多資源,點燃既有建築節能改造的引擎。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此政策轉向的核心邏輯在於,與其等待老舊建築自然淘汰或進入漫長的重建週期,不如主動出擊,透過政策誘因引導市場力量,加速改善既有建築的體質。這不僅能立即降低建築部門的碳排放,更能提升居住品質、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創造多贏局面。

從「公有帶動民間」的示範策略,到逐步建立建築能效評估與標示制度(BERS),再到規劃中的民間建築補助方案,政府正試圖建構一套涵蓋診斷、評估、補助、融資(綠色金融)的完整政策體系,為既有建築的綠色轉型鋪平道路。

多元誘因齊發:點燃市場參與火花

政策方向確立後,如何有效引導市場力量投入,便成為成功的關鍵。單靠法規強制或道德呼籲,難以撼動既有建築改善的高成本障礙與複雜性。因此,要有一套多元、有感的誘因機制,才能點燃市場參與的火花。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首先是直接財政補助,這也是最直接的推力、降低改善門檻的手段。除持續針對公有建築進行補助以累積經驗外,針對民間建築的補助方案正是未來政策的重中之重。細節雖仍規劃中,但方向明確,將涵蓋住宅、公寓乃至私人商辦。補助對象資格、額度上限、申請流程的簡便性,更將直接影響民眾與企業的參與意願。

其次建築能效標示(BERS)的潛在價值,可謂推動市場化的驅動力。該制度的建立,不僅提供科學化評估標準,更重要的是其潛在的市場價值。未來,取得較高等級的BERS標示,可能成為申請政府補助的門檻或加分項,也可能與綠色金融貸款的優惠條件掛鉤。當市場普遍認同BERS標示價值時,高能效的建築有望在房地產市場獲得更高的估價或租金議價能力,形成「節能即價值」的市場驅動力。

而既有建築改善往往需要投入相當的初期資金,對屋主或企業而言是一大負擔,因此推動綠色金融工具,可為其挹注資金活水。國際趨勢顯示,綠色金融是解決問題有效途徑,透過引導金融機構提供針對節能改善的優惠貸款方案,可大幅降低資金壓力。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然而短期內政府尚無意強制要求所有既有建築須進行能效改善,但法規壓力仍可逐步浮現。如未來若針對建物進行重大修繕、變更使用用途時,要求其必須達到一定的能效標準。此外,節能改善所帶來的非財務誘因也不容忽視,包括更舒適室內環境、更低電費支出、更健康居住空間等,這些都能提升建築物的實際使用價值。

整建維護:都市更新框架下的節能新途徑

在探討既有建築改善的途徑時,除了個別屋主或管委會自發性的修繕外,「都市更新」框架下的「整建」與「維護」提供了一個更具系統性與政策支持的選項。根據《都市更新條例》第四條的定義,都市更新的處理方式包含「重建」、「整建」及「維護」三種。

對於許多屋齡偏高但結構尚稱良好,或因各種因素短期內難以達成重建共識的社區而言,「整建」或「維護」提供了一條重要的改善路徑。而整建維護側重於現有建築本體的修繕、功能提升與環境改善,恰恰與推動既有建築能效提升的目標不謀而合。透過整建維護,社區可以針對建築外殼(如牆面隔熱、屋頂防水隔熱)、門窗(更換節能氣密窗)、空調照明系統等進行更新,甚至導入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增設太陽能光電板等,從根本上改善建築的能源效率。

更重要的是,納入都市更新框架下的整建維護,有機會獲得相關的政策獎勵與補助。即便整建維護本身不直接獲得如重建案的容積獎勵,但若在整建過程中導入綠建築設計、智慧建築設計或耐震補強等,有機會依據相關獎勵辦法爭取額外補助或未來的市場價值提升。

掌握政策脈動,迎接既有建築的綠色新價值

從政策日益重視、多元誘因逐步到位,到都市更新框架下整建維護途徑的潛力,都顯示出政府與市場正共同為這場龐大改造工程注入動能。對於開發商而言,這不僅是響應政策、實踐ESG責任,更是開拓市場新藍海、提升品牌價值的契機。透過導入創新節能技術與工法,結合整建維護模式,使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創造差異化優勢。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