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合式住宅都市化,包含是否能養寵物、裝修多久才合理,都成為管委會與住戶間的拉扯。事實上,管委會依據「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對於社區有維護管理之責,並制止與協調,維護社區整體利益。而這項權利該如何制定,真的就是力求平衡,維持社區生活品質。
文/吳翃毅
報載網友在臉書PO出社區公告,某鄰居寫給他的通知,對方表示自己的兒子因為對寵物嚴重過敏,再加上自己又懷孕,得知該網友家中飼養了不少寵物,擔心日後會對嬰幼兒體質和免疫系統造成影響,發通知要求他將寵物搬離或送養。
公告裡還強調「公寓大樓坪數不大,不適合過多寵物居住,為了日後和諧與環境舒適,請您慎重考慮!」而原PO看完,也不客氣回擊,直接在公告下方寫下,海內外醫學報導「寵物對胎兒發育有正面影響」,並直言「真正危害胎兒發育的不是寵物,而是腦子裝X X的母體」,建議對方掛個腦科看看,不然就是表明自己是哪一戶,雙方好好聊聊。
看到這樣的新聞不意外,根據農業部電話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台灣犬貓登記達19.3萬隻,正式超越新生兒數18.1萬人,而且差距逐年擴大,到了去年底,新增毛孩登記已超過23萬隻,而新生兒人數卻僅有13.55萬人,相差1.7倍!也就是說台灣毛小孩登記飼養量已超過每年新生兒,2023年貓狗登記數量更高出新生兒近10萬。
因此都會化、大樓林立地區,會傳出有同為住戶,為嬰幼兒或是為寵物,發生意見不同的情況,確實可能。
社區糾紛頻傳 區權會決議禁養犬貓
認養毛小孩意願甚至高過新生兒出生數,顯示飼養寵物越來越普遍,雖數據如此,仍是有社區依照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十六條相關規定,經過區分權人大會正式程序,得過半區分權人同意,將禁止飼養的規定訂入到規約之中,達到禁止住戶飼養寵物的效力。
也就是說,在飼養寵物的風潮下,還是出現住戶透過區分權大會將社區打造為寵物禁地,不讓毛小孩進入社區,也因此,民間團體聯合民意代表倡議修法,要求不得透過規約來約制住戶飼養毛寶貝,另外,內政部發佈飼養寵物管理辦法,試圖解套,保障毛孩和主人的權利,對於社區禁養寵物內規可能會有解方。
施工得收規費 裝修保證金再加清潔費
除了這項飼養禁令內規之外,還有一項內規是和裝修有關係的,裝修業者及住戶都有反映,買屋後進行裝修,申請室裝後回報管委會,並繳交裝修保證金,沒想到除裝修保證金外,還有所謂的清潔費,以2個月施工期來說,每天收取100元清潔費,但61天至90天未完工,一天收取500元罰金,91天至120天每一天收取1000元罰金,其中某住戶因施工被管委會通知繳納18萬元罰款。
管委會為何會透過區分權大會得此投票結果,以此收取裝修清潔費?主要是裝修太久,怕大家的居住生活品質受影響,拉高清潔費,稍微給屋主壓力催促工班早點完工,收取的清潔費合不合理,是否符合清潔市場標準,或是收了清潔費,仍舊讓裝修公司打掃環境,這部分先不討論。
裝修期可一年 制定內規前先搞懂規範

若從可以施工多久的部分,以首善之都台北市來說,依據「臺北市建築物室內裝修審核及查驗作業事項準則」第八條規定,室內裝修圖說經審查人員審核合格並於申請圖說簽章後,轉送都發局發給許可文件及施工許可證後,限期於6個月內按核定圖說施工完竣並申請竣工查驗。申請人因故未能於6個月內完工時,得於期限屆滿前向都發局申請展延6個月,並以一次為限。但情況特殊,經都發局核可者,不在此限。
依據台北市室內裝修規定來說,至少是可給出1年的施工期間,社區以整體環境為考量,裝修難免有施工噪音,有灰塵,假設管委會收取每日清潔費,建議以政府單位的室裝規定來看,至少先給屋主1年的施工期後,再提高每日清潔費用。而裝修公司也必須對施工人員說明情況,避免施工造成住戶困擾,才能避免發生爭議。
而住戶若覺得裝修清潔費收取有爭議,則是需檢視相關規範,在區分所有權人會議中以理性、尊重的態度和住戶提出討論及溝通,尋求多數住戶認同,為社區共好一起努力。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