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書鳴
在台灣,每當房價上漲,輿論往往歸因於投資客炒作、不公制度或政府失能;而每當房價下修,則急於預言崩盤。然而這樣的討論多半流於感性與短期觀察,鮮少有人試圖回到根本問題:在一個資源有限、需求穩定的社會裡,房價的長期趨勢到底是什麼?
房價,不只是供需,也不只是政策結果,而是一系列「底層變數」交織下的結果。這些變數不依賴意識形態,而是可量化、可解釋的結構力量。台灣的房價總讓人疑惑:為什麼看似已經很高,卻還是不跌?為什麼政府每次打房,最後房價還是悄悄往上?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惑,也許可以從「模型思維」開始學會看懂房價。
三支柱撐起房價底線
這個模型,有土地成本、營建成本與通貨膨脹這三個影響房價最根本的「結構性變數」,首先,土地成本的邏輯是,土地越來越少,土地價格自然不會跌;其次,工人薪資與建材費用上升,影響著營建成本;最後,通貨膨脹時,錢變薄,實體資產自然變貴。
這三者就像三根柱子,撐起房價的底線。而且它們之間不是加總,而是互相強化——當三者同時上升,房價就被連根拉高。
除了土地、營建、通膨這三個影響房價的結構性變數外,其他像是政策、利率與人口皆為變數,如政府為調控房市祭出的打房政策、銀行利率牽動著貸款成本等,至於人口變動與經濟成長,這些都會影響購屋的「氣氛」與「資金條件」,但它們多半只能減緩或延後上漲趨勢,難以真正讓房價反轉。
上述主要變數若皆往正向發展時,房價發展趨勢類似數學函數Sigmoid,它的特色是前期變化緩慢、到某一點後突然快速上升,最後趨於飽和。這很像房市,初期政策影響大,市場觀望,一旦信心建立或利多出現,價格迅速上漲,當房價上漲到一定程度後,即使利多再出現,漲幅也會變慢。
培養模型思維看懂房價
透過模型思維來看房價,並不是預測,而是理解。目的不是告訴你房價會漲幾%,而是幫助你釐清,當你看到新聞報導、政府政策、通膨數據時,能知道這些訊號在房價結構中扮演什麼角色。模型是一種「理性理解工具」,不是水晶球,但能幫你在資訊混亂中看清方向。
想要看懂房價,你可以這樣開始思考:最近營建成本有變化嗎?土地標售價創新高了嗎?政府有新一輪政策嗎?會讓人加速進場還是延後觀望?利率升了,但總資金環境是不是還是偏鬆?
這些問題,會比問「現在能不能買房?」更有意義。學會用模型理解世界,我們不一定要成為經濟學家,但可以培養模型思維。房價只是其中一個例子。當你學會從底層結構與邏輯關係來思考,你會發現——世界看起來不再那麼混亂,也不再只能憑感覺做選擇。【作者為開業建築師】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