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隨著地緣政治緊張與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一位關心相關議題的友人,趣聊了一句:在美國與世界各國的關稅戰持續升溫下,未來全球經濟是否會分裂成「美國經濟體」與「美國以外的世界經濟體」兩大陣營?從這兩句話當中不難發現,或許關稅戰的衝擊才剛開始,國內民生尚未正式感受到,但從媒體不斷的報導之下,田野之間對與川普的作為,似乎也不那麼能夠接受,無論友人懂不懂貿易?懂不懂財經關稅,老百姓的感受其實相對單純,對於可能造成的國家損失,肯定不是那麼買單,但從全球經濟的角度來看,這種情境雖然存在其潛在的可能性,但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阻礙。
可能性分析:為何這種情境可能發生?
這種「兩大經濟體」的感受並非空穴來風,其背後可能有幾個關鍵的驅動因素:
- 貿易保護主義與「去全球化」趨勢: 美國政府近年來頻繁使用關稅工具,試圖保護國內產業、減少貿易逆差,並將供應鏈遷回本土。這種策略的核心思想是「經濟民族主義」,強調國家利益優先於全球合作。若這種趨勢持續深化,各國為應對美國的關稅壁壘,可能會轉而強化彼此間的貿易關係,形成非美國的貿易網絡。
- 供應鏈重組與「友岸外包」: 過去幾十年,全球供應鏈高度依賴效率與成本,導致許多產業集中在亞洲等地區。然而,地緣政治風險的增加使得各國政府開始推動「供應鏈韌性」,鼓勵企業將生產基地轉移到政治盟友或地緣相近的國家,這就是所謂的「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如果美國及其盟友建立起一個封閉的供應鏈圈,而其他國家也如此應對,那麼兩大經濟體的雛形將逐漸顯現。
- 技術標準與數據流的脫鉤: 關稅戰不僅限於實體商品,也可能擴展到技術與服務領域。例如,在半導體、AI、5G等關鍵技術領域,美國與其他國家正形成不同的技術標準與規範。數據主權的爭議也可能導致「數位柏林牆」的出現,使得數據流被限制在特定的地理或政治區域內。這種技術與數據上的脫鉤將進一步加劇全球經濟的分裂。
挑戰與判斷:為何這種情境難以完全實現?
儘管上述因素可能為「兩大經濟體」提供了理論基礎,但在現實世界中,這種完全分裂的情境極難實現,原因在於:
- 全球供應鏈的深度交織: 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全球供應鏈已極度複雜且環環相扣。一個電子產品可能包含來自數十個國家的零件,一輛汽車的生產也涉及數百家供應商。要徹底將美國與世界的供應鏈剝離,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其成本將是天文數字,且會對所有參與者的經濟造成巨大衝擊。企業追求的是效率與利潤,人為地將供應鏈「去全球化」往往會降低效率、推高成本,最終轉嫁給消費者。
- 跨國企業的全球佈局: 許多跨國企業,無論是美國企業還是非美國企業,其業務、研發與市場都已深度全球化。例如,蘋果公司在亞洲有龐大的生產基地和消費市場,豐田汽車在美國有眾多工廠。這些企業不會輕易放棄任何一個重要的市場或生產基地。它們將成為全球化與分裂趨勢之間的「緩衝器」,會盡力尋找折衷方案,以維持其全球營運。
- 其他區域的內部異質性: 「美國以外的世界」並非鐵板一塊,而是由眾多文化、政治、經濟制度各異的國家組成。歐盟、中國、日本、印度、東協等主要經濟體之間存在著自身的利益與分歧,很難在短期內形成一個統一、協調的經濟聯盟來對抗美國。即使有部分合作,其內部也可能因各自的國家利益而產生裂痕。
- 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 雖然一些國家正努力推動去美元化,但美元作為全球主要交易、儲備與融資貨幣的地位依然穩固。絕大多數的國際貿易結算與金融交易仍依賴美元體系。只要美元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核心地位不變,美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之間的金融聯繫就不可能被徹底切斷。
小結:可能走向「多中心化」而非「兩極化」
綜上所述,全球經濟走向完全的「兩大經濟體」模式的可能性極低。更可能的情境是,在美國關稅政策的催化下,全球經濟會從一個以美國為中心的「單極化」模式,轉變為一個「多中心化」或「區域化」的模式。
未來幾年,我們將有可能會看到:
- 北美經濟圈(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的整合加深。
- 歐洲經濟圈(歐盟及其周邊國家)的內部貿易強化。
- 亞洲經濟圈(中國、東協、日韓)的供應鏈與貿易網絡進一步完善。
這些區域經濟體之間雖然存在競爭,但也會在特定領域保持合作。全球貿易與投資將可能在這些「大區塊」之間流動,而不是完全脫鉤。這意味著,雖然美國與世界的經濟聯繫會變得更加複雜與充滿摩擦,但「相互依賴」的基本格局不會徹底改變,只是會從單一的全球化走向更為碎片化、多極化的新全球化階段。但俗諺說得好,「商人無祖國」,經濟利益之間的合縱連橫,勢必可能會換來許多妥協,假若美國經濟保護主義持續高漲,關稅壁壘起伏不定,長期而言將可能扭轉經濟體的裂變與重組,這詭譎多變的經濟圈,會不會成為友人口中的兩大經濟體,或許隨著AI科技應用的大躍進,相信也不會是空穴來風的想像。
更多專欄 https://tdn.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