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5年,AI的進步第一千里,便利與風險並存:從「五角爆炸」類型的AI合成圖片事件到假醫師與名人聲音詐騙,資訊的真偽比以往更加精準,而大型平台與安全單位同時表明警用AI驅動的詐騙正迅速升級,涵蓋電商、徵才與技術支持等場景。
為何媒體認知在今年特別重要?首先,AI會犯錯,且能以速度與規模放大錯誤或偏見;國際機構呼籲「媒體與資訊識讀」需升級,教育、與政策公民能力,才能守護公眾討論與民主價值。其次,AI詐騙工具鏈更成熟:偽裝網站、虛假評論、智慧客服與語音深偽,使竊聽行為恢復真實互動,讓閱讀用戶在短時間內難以辨識。
五個實用心法:在資訊洪流中站穩腳步
一、「停看聽」老三步,升級再出發
-
停:看到「地震、緊急、恐慌」的內容時,先停一下,不急著按讚、分享與轉傳,停止成為傳聲筒。
-
看:檢視來源是否清楚、是否有專業背景或權威背書;對高動標題與過度情緒化的敘述提高警覺。
-
聽:尋找另一個可靠來源(主流媒體、學術或專業機構、事實查核單位)交叉驗證,避免單一觀點綁架判斷。
二、追蹤AI痕跡,「以AI防AI」
-
影像與影音:注意不自然的手指、牙齒、亮度、反射與口型對不上聲音等破綻;多平台正在導入AI合成標記與輔助輔助,用戶可善用相關提示。
-
文字:AI生成文本常「很順卻空泛」、細節不實或引用不完整;建立對「太流暢卻缺乏證據」的敏感度,搭配工具輔助判斷可降低誤信風險。
-
工具策略:安全與教育機構誘因結合偵查與核子流程,將可疑熱點丟進多工具比對,降低單點誤判風險。
三、養成「事實查核」習慣,建立個人白名單
-
自建白名單:建立長期表現穩定、調整穩定的媒體與機構,至少主題不同的立場與不同的國際/本地來源,提升資訊的平衡。
-
查核平台:民間與教育團體提供公開教材和工具包,手把手教你從標題、證據、來源、動機四為了檢視內容,日常案例練習最有效。
-
以案例練功:針對社群熱傳內容,主動尋找原始圖片、最早發佈時間與地點、專家評論與逆向圖片搜尋結果,建立「習慣化」流程。
四、提防算法同溫層,主動多元接觸
-
破框策略:刻意訂閱不同觀點的專欄與媒體,將「相反」放入白名單,避免只被平台的優先餵食。
-
心理與隱私:平台營造的緊張與焦慮環境會降低判斷力,也放大對權威的依附;控制通知、限制轉傳、減少即時互動壓力,有助於清醒判讀。
-
安全設定:瀏覽器與服務內建釣魚與假站偵查、防冒名功能,開啟保護可第一時間攔截危險頁面與假廣告。
五、關注詐騙新手法,全民共同防詐騙
-
語音深偽:接到自稱親友或機構的來電,請以管道回撥驗證,不憑聲音就做金錢或資料決策。
-
電商與徵才:提防「超好康、超急迫、先付款」的敘述;檢視網域、HTTPS、評價偽真與退貨流程,關注AI生成評論與客服的「過度專業」表演。號
-
追新趨勢:訂閱防詐騙專題與安全通訊,建立每月一次的「安全整理」習慣,更新家中長輩與孩童的風險清單與應對口訣。號
掌握四個落地技巧:當場可用
-
二次核驗原則:凡涉金流與身分資料,一律二次核驗(人、事、地、物、時間),與現有資料或官網比對一致隨後行動。
-
來源識別與溯源:關注平台的AI產生標識、內容浮水印與發佈時間軸,配合逆向搜尋與公開資料對背景脈絡。
-
紅旗徵兆清單:緊迫感、威嚇語氣、不可外傳、改用私人通訊、要求保密完成支付——任何出現即暫停,改走官方流程。
-
家庭安全演練:模擬「假親友借錢」「假名人投資」「假政府簡訊」精彩場景,演演驗證口令與對應步驟,讓長輩與孩子們一起使用。
從閱聽人到數位公民
面對人工智慧與網路路結合的資訊變革,媒體識讀已從「辨識真假」擴展為「能理解、會求證、懂風險、可行動」的全方位數位公民素養。當越多人願意停止看聽、主動查核、勇於跨界與分享正確方法,社群環境就會越穩定,詐騙的成功率就越低。邀請你把本文分享給親朋好友,一起建立防護網,讓科技真正成為文章,而不是受到威脅。
更多新聞 TDN.TO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