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福山
一年一度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 2025)於10月24日至27日在世貿一館登場,由中華民國畫廊協會主辦,匯聚來自6國、120家畫廊與上萬件藝術作品,展現亞洲藝術市場的高端能量。今年展出內容橫跨抽象畫、雕塑裝置、漫畫敘事與建材藝術,從文化多元到生活美學,成為藏家、設計師與軟裝顧問觀察市場趨勢的重要場域。

對熟悉豪宅與藝術市場的族群而言,看藝博會就像看房——要懂格局、懂氛圍,也要看得出細節。無論是藝廊選品策略、作品流通節奏,還是藝術如何進入居家空間,這些都是「內行才懂」的眉角。

藏家看展:先看空間,再談作品
亞太空間設計裝飾協會理事長江俊浩指出,專業藏家看展前往往已設定好目標,「是想找雕塑、繪畫還是攝影?這會影響你走進哪個展區、停在哪個展牆。」
他觀察,真正的藏家重視的不只是作品,更在意觀展的「節奏與氛圍」。「好的展場會讓你沉得下來思考,能聽藝術家講創作脈絡、了解背後故事,這才是藝術博覽會的精華。」
他提到,不少藏家選在VVIP時段入場,就是希望能與藝術家直接對話。「作品會說話,但創作者親自講述的那一刻,往往讓你重新理解價值。」他笑說,藝術的欣賞與收藏都需要時間養成,「看多了自然養出眼力,也會想為家裡留出一面牆,讓畫真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江俊浩也強調,藝術收藏並不只是一筆交易,更是一種「家族教養的延伸」。「當一件作品被掛進家裡,家人之間會聊起創作理念與情感,這就是生活品味的傳遞。」

李欣解析:從簽約制度看展會生態
協會秘書長李欣則從產業角度補充,藝術博覽會之間其實有分工與節奏之分。她說:「像香港、東京與台北三地的展期緊密相連,許多藝術家與藝廊簽有專約,作品會在不同城市巡迴。台北常是亞洲巡展的收尾,因此可以看到前一站還未釋出的作品。」
李欣建議,新手觀眾不必急著下決定,「許多藝廊代理的藝術家都有簽約制度,現場若沒看到全部作品,可向藝廊索取作品冊,了解完整系列後再考慮收藏。」
至於今年ART TAIPEI的調性,李欣認為更聚焦「跨界與多元」。「從雕塑、平面到金屬與建材媒介的並列,可以看出市場對『藝術生活化』的接受度正在提升。」她認為,這樣的變化也讓設計師與軟裝師的角色更受重視,「因為懂空間的人,更懂得讓藝術融入日常。」
從牆上的畫,看出一個家的個性
實踐大學軟裝設計課講師蔡俐伶指出,許多民眾逛展時仍停留在「看喜歡」的階段,但若能從居家氛圍出發,挑選就會更精準。「簡約空間適合抽象或線條感強的作品,古典宅則可搭配暈染筆觸、色彩柔和的畫作。現在也有藝術家把風水意象轉化成現代抽象,以色彩與形狀傳達『補金補木』的能量,既能開運又不流於老派。」
她建議新手藏家可與軟裝師同行,「軟裝師熟悉色彩結構與視覺焦點,能協助判斷作品在空間裡應該是主角還是陪襯。」



多元與平權:藝術如何折射時代能量
今年 ART TAIPEI 與台北藝術週以「當代藝術的文化多元與平權」為主題,回應社會對性別、族群與邊緣身份的關注。這樣的主題精神,也在現場3個焦點策展中被具象化。
「平權」如同伊日藝術的《彩虹》,以色彩連結文化與情感,象徵通往未知與共融的橋樑;「多元」則在雷相畫廊的《漫潮》中展現,從浮世繪到漫畫,體現跨文化交流的創作語言;而承豪石材與李霽的《遇見石材,照見靈性》,則讓天然奢石跨越建材與藝術的邊界,延伸出另一種關於自然與能量的平衡。



伊日藝術《彩虹》:以色彩折射情感與文化的橋樑
伊日藝術計劃以「彩虹」為題,延伸對自然、文化與情感的探索。策展團隊指出,彩虹象徵通往未知的中介,在希臘神話中連結人間與奧林帕斯山。
海內外藝術家以繪畫、雕塑與裝置探討氣候、光線與認同議題。策展理念在於「引導觀者穿越短暫的色彩閃現,進入一場關於存在的冥想」。對居家空間而言,《彩虹》提醒人們:家的色彩不只是裝飾,而是一種情緒的延伸。




雷相畫廊《漫潮》:從浮世繪到漫畫的跨時空敘事
雷相畫廊以《漫潮:視覺敘事的跨時空演繹》為題,從江戶時代浮世繪對印象派的啟發出發,延伸至漫畫成為當代藝術語言的脈絡。
展出藝術家橫跨日本、台灣、泰國與英國等地,包括手塚治虫、宮崎駿、亞歷克斯.費斯(Alex Face)、黃柏勳、林俊良、邱奕辰、蓋瑞.亞默(Gary Armer)、住舍(SUMISHA)、尾花賢一(Obana Kenichi)、比約恩.卡列哈(Bjorn Calleja)與雷沙.達巴斯(LeiShaDabasi)等11位。
策展主軸探討漫畫如何跨越時空與地域,成為全球共通的藝術語言。亞洲藝術家多以感性筆觸塑造角色氛圍,歐美與東南亞藝術家則強調空間結構與色彩層次,使畫面兼具故事性與張力。這些作品兼具懷舊與現代感,也最容易與居家軟裝產生共鳴。



承豪石材 × 李霽《遇見石材,照見靈性》:當建材遇見感知藝術
被譽為「奢石之王」的承豪石材,今年第四度參展,以《遇見石材,照見靈性》為題,攜手藝術家李霽共同策劃。
展覽靈感源自雙方在星巴克 DREAM PLAZA 的「偶遇」——李霽的裝置作品《解壓縮》與牆面藍絲絨奢石呼應,激盪出能量共振。
核心作品《能源 Energy》以天然奢石為媒材,轉化地心能量與時間記憶;沉浸式裝置《窺探的場域》則以「月洞門」為意象,結合光影、聲音與氣味,引導觀者體驗石與身體之間的感知共鳴。
執行長陳昱愷說:「石材與藝術,都能成為城市靈魂的語言。」這場展演讓建材超越物質,化為生活與靈性的媒介,也象徵住宅空間裡那份安定與力量。
看展如看房:懂市場,也懂生活
從專業藏家的精準眼光,到設計師的軟裝選品,ART TAIPEI展現的是藝術市場的「生活化進程」。
江俊浩說得直接:「你不一定看得懂,但要願意去看。眼界打開,世界才會進來。」
看展如看房,先看格局,再談價,最後才是入住。藝術不是遠方的奢侈品,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懂市場,也懂生活的人,才懂得讓作品真正「住進家裡」。
延伸閱讀》
自主都更補助第一桶金580萬 中央明年有望加碼獎勵
大都更號角響起,建商的黃金時代來了
與生命對賭的一場博弈,有房小白的老屋重建必備攻略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