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張哲毓的設計裡,家的牆可以被打開,關係也能重新靠近。一個回字、一座中島,一圈光線走過的動線,是他給家的練習題,也是對親子生活的溫柔解答。
「我們想找回一種彼此可感知、互相連繫的關係。———張哲毓」
文/朱福山 圖/張哲毓、丰宇影像

記憶裡家的模樣,往往與動線有關。從門口進來,左轉是廚房,右轉是客廳,走到底是主臥室;所有空間各自獨立,也各自靜默。而當永哲和語建築制作總監張哲毓在規劃「Core House︱中島之家」這個案場時,他決定拋開傳統格局,讓家的中心不是某一個房間,而是一個流動、開放,能夠互聯家人情感的核心。

這個都市住宅空間,室內坪數約20坪,格局是標準的兩房兩衛。業主是一對夫妻,當時即有規劃成家、迎接小孩的打算。如今,小朋友已誕生,這個家也在張哲毓的設計中,逐步實現了他們對親子與彈性生活的想像。
一個回字形的家

「打掉四面牆,把空間變成一個回字形。」張哲毓這樣描述整體布局改造的起點。聽來簡單,實際執行卻充滿挑戰。過往的隔間牆被一一撤除,主臥與次臥之間以拉門與捲簾取代實牆;廚房則轉向開放式設計,與中島合一,成為家的中心。
這個「回字形」動線的構想,靈感部分來自傳統東方空間,類似四合院的概念——「我們想找回一種彼此可感知、互相連繫的關係。」張哲毓說。
他認為現代都市住宅最常見的就是三房兩廳,一間一間分開,關了門就沒有交流。「回字形的好處在於,你可以繞著家走一圈,從客廳走到臥房,甚至在中島邊煮飯,跟邊在書桌寫字的孩子互動。」
彈性空間的日常實踐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家不僅僅是一個「回字」,還是一個可以切換的「模組」。透過大量彈性材質,例如捲簾、滑門等,使用者可以随時調整空間的開合狀態。

例如,主臥與次臥之間原本是打通的,為的是讓剛誕生的小孩可以與父母共享生活場域;但未來,隨著孩子長大,透過一道拉門便能還原為兩個獨立空間。
「我們很喜歡用彈性的材料來界定空間,因為家的樣子會隨著時間、人口增長而改變。」張哲毓說。

他強調,與其給予一個死板的結構,不如創造可以被操控、可轉化的生活環境。他尤其重視「共享」與「感知」:共享不只是空間物理上的共用,而是情感上能夠互動、看見彼此;而感知,則是讓每一處角落都能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地板長出來的設計

此案中,顏色與材質的選擇也頗具張哲毓個人特色。整體色調以灰白為主,白色營造乾淨明亮的基底,灰色則成為空間結構的「生成點」。
「我們想像,所有的櫃體、機能、甚至動線,都是從地板『長出來』的。」他解釋,這種由下而上的概念,源自他對自然秩序與場域生成的觀察。
設計上,地磚一路延伸到臥室,打破傳統磁磚僅用於公共區域的慣例;矮櫃與系統櫃也多以灰色肌理為主,與地面連成一氣。
除了美感外,這樣的設計也具有實用性——大量矮櫃皆設有收納機能,將儲物需求藏入空間語彙中,不顯凌亂,卻又能充足機能。
例如中島外圍的矮櫃,更是特意以75公分高的層次呈現,作為咖啡機臺、備品平臺,也讓整體視覺層次更加豐富。
從公部門到私人住宅
張哲毓並不以「室內設計師」自居,他的專業背景橫跨景觀與建築,並長期參與台灣設計研究院與公部門的公共場域美學改善計畫,如彰化湖東國小(光棚計畫)、台南新化國小(盒樂教室)、高雄大義國中(藝術光廂)、屏東縣霧臺大武衛生室重建以及嘉義縣府會之心景觀再造工程等。他與兩位創業夥伴共同成立的「永哲和語建築制作」,名字宛如一部膠片,一種逐格構築空間敘事的企圖,慢慢找回久違的關係和無形中失去的坪數。
「我們不強調風格,而是想讓設計回到一種關係的整理。」張哲毓說。在他看來,無論是公共空間還是私人住宅,設計都應該回應人的狀態與關係的樣貌。他更進一步指出:「很多空間看起來亂,其實不是醜,而是沒有被好好整理。」

在「Core House︱中島之家」這個相對小尺度的住宅案中,張哲毓延續了他一貫的設計信念。他沒有用過多材料、色彩、或風格堆疊,而是透過幾何與動線的邏輯,重新整理空間與生活之間的連結方式。
這樣的操作,讓「家」不再只是個私密容器,更像是一個介於公共與私領域之間的轉譯空間。它允許開放,也容納關閉;它是一個不斷被定義的日常現場。

信仰生活,也信仰設計
談到自己的家庭,張哲毓並不避談。現階段已是兩個娃的人父,工作之餘,也熱衷於帶著家人探索城市與空間。「其實這些不是刻意的連結,而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我相信好的環境會養成好的感受力。」
這份信仰,也體現在他的工作裡。他不迷戀所謂風格或技法,而是更在意設計能否帶來一種新的秩序,讓生活變得更有感覺。「我們不是要做物質上的完成品,而是想留下一些觀念,一些對生活的想像。」
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他願意從私宅設計慢慢傾向公共工程的那一邊,因為透過更多公領域,可以讓更多人體會不同場域能展現出不同生活的美,近而影響到每一個人對於私宅美學的想像。
如同他在「Core House︱中島之家」中,做了一個決定性的改變:將家的核心,放進中島裡,讓光與人的流動,不被牆攔住。這不是一場風格操作,而是一次關於「如何生活」的提問與回應,更滿足業主迎接家裡新成員,更多親子生活的無限想像。
最終,他仍沒有給出標準答案,而是留下一個可被開啟、可被改變的「回字」。在這個結構裡,家的中心不再只是牆壁與坪數,而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靠近了。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