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政隆與周夢龍歷時20年的建築對話 仁愛路上的造夢者—獻給城市的一棟靜謐之作

(左)周夢龍 PGA周簡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近期作品:『新碩永傳』、『璞真宇見』、『大陸鐫豊』、『冠德信義』、『璞真永吉』等 (右)呂政隆 鴻輝機構執行長旗下有鴻輝建設、福井建設、金財國際開發、呂比爾投資控股(前大豐電視股東)
「從車窗望見的夢,那是一條他從小再熟悉不過的路。」

文/朱福山 攝影/羅劍明

在台北,「仁愛路門牌」不只是地名,更是一種城市生活的象徵。這條筆直貫穿大安、信義兩區的林蔭大道,兩旁街廓完整、綠意成蔭,長年以來素地稀缺、開發不易,是富人圈口耳相傳的「夢幻地段」。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仁愛路燙金門牌生活圈是北市知名豪宅聚落,寫下一頁豪宅傳奇的『仁愛帝寶』,就座落於仁愛路上。但近年來,除了開發仍需時日的芙蓉大樓改建案外,仁愛路上幾乎沒有新建案推出。也因此,當位於仁愛路與新生南路交會處、三面臨路的珍稀轉角基地,悄悄揭露將有超高建築的新案推出時,立刻成為市場與高資產族群關注的焦點。

這塊歷經20年整合、由開發商全持有、不設店面、只為打造純住宅基地背後,是出身媒體圈,行事低調的鴻輝建設執行長呂政隆。他不只是一位開發者,更是仁愛路的造夢者——用慢節奏蓋出他從小夢想中自己也想住的房子。

記憶起點,在車窗裡種下夢想

父親上下班往返新北與台北,總習慣走仁愛路。坐在車裡,穿過綠蔭大道,聽著父親說:「這是台北最漂亮、也是最特別的一條路。」呂政隆記得,那時父親總像城市導覽員般,邊開車邊為他細數台北幾條主要大道的性格與氣質:「中華路寬大直爽,敦化南北路繁華熱鬧,信義路車水馬龍,但只有仁愛路,走起來最舒服,還能保有難得的靜謐。」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對年幼的他而言,那句話就像一道光,悄悄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那份對仁愛路的情感與嚮往,隨著時間日益深厚。而父親口中那種「靜謐氣息」的氣質,或許也默默塑造了他日後低調、安靜的性格與品味。

多年後,他成了開發商,花了20年整合一塊轉角基地,只為回應那段車窗裡的記憶:「我想,在仁愛路上蓋一棟自己也想住的房子。」

以慢活哲學築居的媒體人

在快速變遷、追求效率的都市節奏中,呂政隆始終是一位特立獨行的開發者。他出身媒體業,具備敏銳的觀察力與敘事能力,也因此更能洞察空間的氛圍與節奏,懂得「如何讓建築說話」。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這塊地對我來說,不是投資物件,而是生活的伏筆。」他如此形容。

購地之初,他從不急於推案、不刻意追逐地價高點,而是一塊塊慢慢地收,幾年一筆,十幾年不動聲色。他的慢活哲學,不只是生活態度,更是開發準則。韜光養晦近20年,終於整合出這塊位於仁愛路轉角、三面臨路的珍稀角地。

「我希望這不是一棟只為出售而生的建築,而是一個會『長』出氣質的空間,走過它,就能感覺到它的節奏。」否則,他早已可以選擇將地賣出,獲利了結。

堅持全持有,只為安靜的住宅

呂政隆(圖左)、周夢龍(圖右)經常相約來看位於仁愛路的基地。

呂政隆對這塊基地的處理近乎苛求。他堅持土地必須百分之百持有,拒絕與地主分回,拒絕任何一樓店面。「很多開發商在這個黃金地段都會選擇開銀行、開精品店,但我只想做一棟純粹的住宅。」他說。

在他看來,當土地權屬複雜、當一樓有店面、當原屋主吵鬧分回占比等,整棟建築的氣質就會受限。「我希望它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可以慢下來的地方。」於是,他選擇不妥協——不管多花多少時間,只為完整地掌握空間與步調。

這不是市場操作,而是節奏選擇。他與建築師約定:這棟樓要有節奏、退縮、靜謐,讓人走入時自然慢下來,彷彿在城市的喧囂中找回自己的呼吸。

從陌生到共振的建築對話

這樣的理想,需要一位懂他的建築師。於是,他找上了PGA建築師周夢龍。「第一次見他,他還特地開了一台國產車,很低調。」周夢龍笑說。兩人並非一拍即合,反而曾因理念不同中斷聯繫數年。但真正的夥伴是這樣:不急著開始,卻能在對的時機並肩前行。

呂政隆與周夢龍為臻作品完美,圖紙已更改過七、八個版本。

「我們後來才發現,其實彼此都在挑戰自己,」周夢龍說。「他一直試探我的底線,我也一直推敲他的標準。」這樣的互動,造就這棟建築圖面至今已更新七、八個版本,從立面語彙到退縮尺度,反覆琢磨。

「我最怕重複」周夢龍說,「我會淘汰自己的設計,就像演進一樣,不斷迭代,才能貼近這塊地應該有的樣子。」

從綠蔭而來,緩走出生活節奏

基地三面臨路,卻不以展示為主,反而將一樓大部分空間讓給庭園與前院。周夢龍說,「我們把入口退了將近20米,讓人還沒走進建築,就已經感受到一種轉場的節奏感。」

延續仁愛綠蔭的語彙,建築一樓大面積種植綠植與植栽,讓這座建築彷彿從地景中自然長出來。那不是突兀的結構體,而是一種與城市呼吸同步的延伸。這種地景式建築語言,也更貼近國際間講求環境共生與永續的設計趨勢。

從林蔭大道轉入庭院,穿過深邃的前院空間,進入建築需經過兩進:第一進為挑高八米的大廳,第二進才是電梯與主要公設。這樣的設計不只是機能性的動線安排,更是一種對生活節奏的重新提案。

從世界取經,為仁愛落筆

為讓這棟建築更具層次感與文化厚度,設計初期呂政隆與周夢龍展開一場跨越城市與時空的對話。他們從台灣出發,走訪成都、飛往紐約……,實地參觀不少全球知名建築,只為在台北仁愛路這一隅,留下屬於自己的建築註解。

全球最高住宅『Central Park Tower』。圖/Central Park Tower官網

在紐約,全球最高住宅『Central Park Tower』讓呂政隆印象深刻。他回憶:「那種從街道抬頭望見的垂直氣勢,會讓你瞬間感受城市的高度。」他特別讚賞該案開發商為實現超高樓層而購下空中權的決心——那種從規劃源頭就願意投注長遠眼光的態度,讓他深受感動。

而在成都,則是另一種風格的啟發。深宅大院的層層遞進、園林巷弄的轉折節奏,讓周夢龍找到了空間節奏的靈感。他借鑑中國傳統「影壁」的概念,不僅保有住宅的高隱私性,更創造出內斂而含蓄的進入動線。「也許,我們的入口也可以不要那麼直接,讓人走進來,是慢慢看到建築的全貌。」他說。

這些從世界各地帶回的建築語彙,最終被轉譯、融合,再回應台北的都市紋理與文化脈絡。這棟位於仁愛路轉角的建築,不只是風格的形塑,更是一場橫跨中西、融合古今的建築回聲——於是靈感落地,化為一層層光影與空間的堆疊,靜靜嵌入城市肌理。

圓夢,向台北天際獻溫柔回應

周夢龍認為,建築師最終創造的不該只是房子,而是氛圍與記憶——讓即使無法走入其中的人,也能因為這個轉角,而感受到城市有了些微不同的氣質。我們甚至可以期待,一棟具有地標特質的地景建築,終將慢慢改變地方的城市樣貌。

「我最開心的時候,是看到一棟建築拆下鷹架的那刻。那是你和世界對話的時候,但那不是結束,而是這件作品,開始為城市發聲。」

呂政隆補充:「這塊角地如果只是蓋一棟十幾層的樓,就太浪費了。」對他而言,這不只是圓一個夢,而是向台北獻上的一個溫柔回應。這也是他找來長年專注設計超高建築的周夢龍的原因。

獻給仁愛路的一封漫情書

這不只是一棟房子,更是一場對生活態度的實踐。在周夢龍眼中,建築師不只是設計者,更是城市的發聲者。他說:「我們不能只看坪效、圖面、交期,而是要從一個轉角、一道光線、一個入口的彎折,去想像未來人們怎麼進入、怎麼呼吸。」

對呂政隆而言,理想住戶不只是「買得起」或「住得進來」,而是能與建築共鳴、與空間同呼吸的共感者。「我不想做一棟誰都可以忘記的樓。」他說。

這樣的念頭,或許正來自他與父親那些穿越仁愛路綠蔭的記憶——車窗外的光影、城市的靜謐、父親那句「這是台北最特別的一條路」。那時的他,只是個坐在副駕的男孩,如今,卻試圖以一棟建築,回應那句深植心底的話語。

這場合作,也早已超越傳統的業主與設計師關係,成為一場歷時多年的共創與互證。在即將啟動的節點上,兩人仍不斷討論、推翻、重來,就像他們不斷淘汰自己,只為更臻完美的作品。

因為他們知道,一棟建築的誕生,從來不是為了宣告完成,而是為了開始一段與城市的對話。而這座即將誕生的建築,將會靜靜地站在仁愛路與新生南路的交會口——它不喧嘩、不炫目,卻如同一封「漫」寄的情書,獻給這座城市,也獻給那個從車窗望夢的孩子。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買房站哪邊!你選哪一邊?
木作裝潢 VS 系統櫃

一邊是木作裝潢,質感厚實、量身訂做,空間規劃靈活,耐用度與細緻度往往更勝一籌;

另一邊是系統櫃,標準化模組、施工快速,價格透明、風格多變,調整時更具彈性。

對你來說,哪一種才是最「理想」的居家裝潢選擇?快投下你的一票!

木作裝潢:質感細緻、客製靈活
系統櫃:快速施工、風格多變

買房站哪邊,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你的態度!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