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暑假,台灣多會受颱風肆虐,今年也無法倖免。事實上,風災過後,應意識到,極端氣候除是環境議題外,也是建築業須知調整腳步,以新思維因應的重大挑戰。
七月初,「丹娜絲」颱風挾帶破紀錄的暴雨橫掃台灣南部,屏東與高雄多處市區積淹水,機場癱瘓、捷運停駛、學校與工廠進水災損嚴重,許多新建大樓與社區也無法倖免。這場災難再次提醒我們:極端氣候不再只是環境議題,而是直指建築安全、城市機能與人身財產的核心挑戰。
氣候變遷的加劇導致颱風強度提升、降雨集中、降雨型態改變等複合性效應,使原本以「過去氣候」為設計依據的建築標準,面臨全面失效的風險。建築專業,無論在設計、規劃或開發階段,都必須重新思考「綠建築」的意義:我們不只是要節能減碳,更要能夠面對氣候衝擊、保持機能、快速回復——也就是所謂的「氣候調適」與「建築韌性」。
極端氣候建築三大風險
過去我們熟悉的風災損害,多集中在老舊建物或違建,如今即使是符合建築法規與耐震標準的新建案,也面臨三大風險,首先,是暴雨淹水,都市排水系統設計量能不足、基地開發使不透水面上升,當短時強降雨來襲,地面積水迅速超過地坪,造成地下室進水、設備癱瘓,首層商家與住宅遭殃。
其次,則為強風破壞,台灣新建築的外殼耐風壓與水密等級雖普遍不差,但在開口配置、構造銜接與備援對策上仍有盲點,常見窗框滲水、雨遮毀損、帷幕膠條脫落等情況。最後,還有著能源與熱環境雙壓力,在高溫與災害同時發生時,電力供應不穩將導致冷房中斷與通風失效,不僅影響舒適性,更可能危及高齡者與嬰幼兒的健康。
因應這些挑戰,現代建築在追求美學與節能之餘,更需導入調適設計策略,強化災害下的生存與恢復能力。
第一個是「滯洪與排水設施優化」,基地應預留雨水滯洪空間,例如設置雨水滯留槽、透水鋪面、調節池與雨水回收系統,避免短時間暴雨直接衝擊市政排水管線。建築地下室與出入口應設有逆止閥與可快速部署的止水閘門,以提高社區自主防災能力。
第二則是「備援能源與設備配置」,建築內應配置太陽能系統與儲能設備,並設立「關鍵用電迴路」,在停電時可維持排水、通訊、公共照明與電梯最低運轉,避免災後完全癱瘓。若能與社區共用機電平台結合,還能提升整體建築群的能源韌性。
最後為「開口設計與外殼韌性思維」,建築物在外牆系統設計上,不應僅滿足基本結構耐風壓等級,而應考慮開口位置、屋頂落水設計、遮陽構件固定方式、避風側窗數量等細節。部分災損案例顯示,並非結構本身破壞,而是次要構件鬆脫或積水導致連鎖效應,造成更大損害。
綠建築應具韌性調適設計
事實上,政府近年已逐步將「建築韌性」納入審查制度之中。以台北市為例,士林科技園區與大型開發案,除需達建築能效一級、配置再生能源外,亦需評估開發後對氣候的總體影響,並提出應對方案。
而在國際上,最新版的 LEED v5 綠建築評估系統更明確納入「氣候風險調適」為評估內容之一,要求設計團隊在初期即評估基地面臨的自然災害風險,並規劃建築對應策略,包括災中營運能力、備援能源、淹水預防與結構恢復力等。這項變革顯示,韌性設計已不再只是選配功能,而是國際建築永續的重要一環。

未來,建議我國可參考 LEED v5 的架構與精神,將建築韌性納入容積獎勵與都市設計審議標準,鼓勵開發單位主動納入調適設計,並將其轉化為市場價值。「韌性建築」不只是災後不垮,更是災中仍能發揮關鍵功能。未來能夠抵禦極端氣候、快速復原、同時兼顧低碳與環境調適的建築,才是真正具有價值的綠建築。
丹娜絲颱風留下的不只是損失,更是一次對未來建築標準的提醒。開發商若能在設計階段即納入調適思維,不僅可強化產品差異化與價值主張,也將在日後法規趨嚴、氣候風險升高的未來市場中,佔得先機。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