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住展雜誌】唐代元稹彈劾某大官時,以「橫征暴斂」形容其作為之不當。此四字觸目驚心刻劃入神,沿用至今,讉責無端剝削百姓脂膏之昏官惡吏。對照眼前的世面,買賣房地產,得課合一稅;店面租不出去,說要課空屋稅;多買幾戶房宅擺著,當做財產留給子孫,竟有人想出「囤房稅」來對付不炒做不投機的資財者。
文明社會強調富國利民,經濟持續成長,如此則國勢強盛,藏富於民乃理所必然。人民辛勤工作,士農工商醫,金融服務業,不論從事哪個行業,合法賺錢致富之後,該用啥麼工具來盛載財富?銀行定存?保單?股票?基金?債券?珠寶?比特幣?還是房地產?自古以來,房屋土地一直是最重要的項目,如今卻被打成該罰稅的對象。
現代社會的教育愈來愈普及,滿街是高學歷者。但人們言語文字表達的質感水平,沒來由的持續低落浮淺。被許多文明國家視為社會亂源的媒體,尤為其中之最。錯別字連篇,語法不通切,乃至對採訪題材和報導內容或缺乏認知,或漠不關心。譬如有人唱衰房市,不問有理無理,一概廣說渲染。是否違背事實,置之度外,從無後續報導。
只要教過書,即被稱學者?任何人發表議論,僅能代表自家想法,但為「有此一說」 而已。惟媒體報導,往往大大標題謂「學者主張如何」或「學界倡議如何」,全然背離事實。譬如某些早已名列打房一族的義和團師兄,一貫唱衰房市,打壓業者和擁有房地產者,嗆聲要課空屋稅,囤房稅,且問一聲,何以有此動機?社會意義何在?思想基礎是啥?
禪宗有位德山祖師嘗言,「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世人思維,多過海砂,神頭鬼臉,恁般都有。但益於世間者,萬中無一。似前述處心積慮打房之居心,誠非良善,卻招搖於市。且經由無識之輩,慒然傳播四方,徒亂人心,更擾市況。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已下修,保二堪虞,怎經得起打房之聲復起!
倘若有妄人仿效,刻意打股市,日日唱衰,時時干擾。或提倡加稅,建議對持股過多者罰之,或對持股不賣者告誡之,乃至對買賣過於頻繁之投機者繩之以法。這類亂流該容許存在嗎?如若不然,則房市怎容許時刻倡議打房之亂源橫行於世?此外,推波助瀾的無知媒體亦當自律,想想什麼是荒謬?何者為理性?世道還不夠亂嗎!
都說台商自陸返島,資金撤來買地買樓,已逾若干千億台幣云云。這算好事嗎?若視為對經濟利多,則豈可再打房;現買現跌,誰肯當冤大頭?倘工業地因順銷而價錢看俏,是否又觸怒打房一族?媒體已多見干擾市場的「這不可買」,「那不應買」之資訊,言論自由,旁人雖管不著,然而官方絕不許無厘頭加稅罰稅,妨礙總體經濟成長。
古人說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有些人老是唱衰這數落那,讓大眾感覺自己做錯事;不該買房子,不該買股票,好像動輒得咎。說人者憑什麼說三道四?就因有無知媒體代為傳播。評為無知乃因所報導者多游談無根,空泛無據,而振振其辭煞有介事。較中肯之評價標準,即「舉事說理」,凡缺乏實務例證者,一概不予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