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建商導入內驗機制 工程驗收不含糊

文/吳翃毅 攝影/羅劍明

曾有篇報導討論到,民眾買房該選擇信譽好的建商,還是施工品質良好的建商?我會說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建商的信譽應是來自施工品質良好,良好的施工品質才會造就有信譽的建商,不是嗎?

也會有人回答,建商不是蓋房子的,是營造廠蓋的房子,要選營造廠。這樣說也對,卻不是全然都對,萬丈高樓從平地起,一個建案能夠從無到有,除了營造廠很重要,包括機電、弱電、建材、材料商等等分包廠商。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如果以電子業來說明,建商蓋房,包括營造廠在內的廠商都是建商的代工廠,多個代工廠商施工在建築市場稱為分包制度,建築市場內的常見做法。

建築分包制度 建商擔責任

過去分包制度,雖有合約,卻流於形式,主要是老一輩的建商和這些分包廠商互相都有認識,做不好修補就好,大家互相包容,只是最後做不好,被消費者噓到爆、罵到臭頭的爛名是留給建商承擔。

建商出錢,管不了分包廠商,還要挨罵名這種事,隨著世代交替,也慢慢出現改變。

而改變是從驗屋開始的。消費者買房,花費幾百萬頭期款還要貸款三至四○年,誰會想買到有瑕疵的房屋?為避免買到爛屋,屋主願意再花一筆錢,委由驗屋業者出馬,查驗瑕疵,協助說明並有驗屋報告書,提供建商做為修繕依據。

驗屋風氣興起後,建商出包紀錄、驗屋現場全都露,加上消費者氣不過上網發文或是驗屋業者為行銷傳上網路,一時之間,吃瓜群眾明嘲暗諷,或是寫上建商公司名稱諧音加重關注力道,也間接拉垮建商商譽,明明也是受害者的建商,卻像是啞巴吃黃蓮,又不能把錯歸咎給分包業者,說多了還突顯管理不專業。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驗屋雖是交屋前做最後一道防線,可把關建築物品質,但仍有缺點,像是窗戶窗框驗出會滲漏水,建商雖承諾修復,但建築物外牆鷹架早已拆除,修復僅能從內側處理,滲漏水難根治。若大動作搭鷹架拆窗重新裝置,建商礙於成本增加難以答應,若能提前在工程營造階段進行驗收,有問題即可請承包商拆除重做,窗框品質才能有效得到保證。

內驗機制 改變營建生態

以住保會輔導的驗屋業者為例,除協助消費者查驗房屋瑕疵外,也透過驗屋報告書的內容,與建商溝通,提倡「內驗機制」,也就是在承包商完工後,即刻進行驗收,若有缺失,可於大樓鷹架都還在時,進行修復。

目前便有上市建設公司導入內驗機制,委託第三方檢測單位進行內驗。除能避免球員兼裁判之嫌,有失客觀,也可透過第三方檢測,讓承包商了解,他們是玩真的。由驗屋業者執行百分之百全面驗收,且缺失需立刻改善再重新複測到合格為止,取得檢測合格報告書,方能請款,並由驗屋業者製作建物品質驗收履歷,揮別過去隨機抽測、內部得過且過的驗收方式。

據了解,建商導入內驗機制,由驗屋業者進行驗收,承包商確實感受到震撼彈,不得不跟著改變。若此內驗機制能被更多建商接受,加強把關建物品質、公開透明經得起考驗,定會得到消費者肯定。

迎向未來,營建需要的改變,是願意改變的態度,就像是美國經營之神、前奇異電器(GE)執行長傑克.威爾許(JackWelch)說:「有觀念的人才是英雄。」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