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者遊戲──當「投胎效率」碾壓「職場競爭」

文/許若菱

在台北金融區的咖啡館午後,兩位青壯男子正在討論彼此的收入和資產:一位是年收400萬元的投行分析師,另一位是繼承家族房產的餐廳服務生;諷刺的是,後者的淨資產竟是前者的3倍。這幕場景正揭露資本主義體系的核心危機──繼承財富的重要性已與工作成就平起平坐,甚至更勝一籌。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2025年3月文章〈繼承變得幾乎和工作一樣重要〉(Inheriting is becoming nearly as important as working)提到:「全球已開發經濟體的富裕國家今年預計將有6兆美元遺產完成跨代轉移,相當於GDP總量的10%,較20世紀中葉的5%翻倍成長。」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年輕人是否能負擔得起買房、過著相對舒適的生活,不僅取決於他們自己的工作成功,也取決於他們「繼承的財富」。這種「死亡資本」的流動速度,正以驚人態勢改寫社會規則。當房產與金融資產取代薪資成為階級晉升主引擎,資本主義引以為傲的「努力致富」神話正在崩解。

財富世襲化下的房產複利

在台北市精華區,一棟1960年代由某計程車司機購入的住宅,其現今價值足以讓醫學中心的主治醫師望塵莫及。這種「空間資本化」現象創造出荒謬的世代斷層──繼承祖宅的服務業工作者,實質財富竟能碾壓頂尖職業的無產菁英。更致命的是,當今90%勞動者的收入已不足以維持90%程度的生活,需要依賴「父母銀行」(祖產)的「資本輸血」才能躋身有房階級。

皮凱提在《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揭示的「資本回報率大於經濟成長率」(r>g)定律,在當代房地產市場獲得最殘酷的驗證。這場靜默的階級重組已動搖資本主義根基──「子宮紅利」取代「專業技能」成為「階級護城河」,「房產增值」碾壓「勞動生產力」成長;房屋從居住空間異化為資本工具,住宅所有權的階級斷層正以超乎想像的速度重塑社會結構。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歷史經驗顯示,唯有透過制度設計將繼承財富重新導入生產循環,才能避免21世紀重演19世紀的「食利者主義」(rentier capitalism)。畢竟,當「努力就能成功」的承諾失效時,整個社會契約都將面臨崩潰危機。

居住資本化的生存危機

然而身處在現代社會,這一切改革談何容易?住宅早已超越遮風避雨的基本功能。對於個人來說,唯有早點認清「居住資本化」的生存危機,選擇「個人負擔得起的價格」、「能力負擔得起的地區」,把握「當下的時間」,儘早購入屬於自己的窩,至少讓自己不再成為租屋的遊牧民族,將租金化為房貸!脫離無產,晉階有產,方才實際。擁有「自有住宅」,不只是選擇,而是「生存必需」。(作者任職於房地產公司企劃研究部門)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