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延壽入法在即 補強難敵重建,耐震制度待升級

文/陳昱均

台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頻繁且強度高,內政部近期提出為期三年的「老宅延壽機能復新計畫」,針對屋齡30年以上、4至6層樓且結構安全的集合住宅提供修繕與補強補助,盼改善人屋雙老問題。此舉被視為「不拆也能安老」的重要政策;然而,專家認為補強雖能延緩老屋老化,但僅能「延壽」,難以「重生」,若結構鏽蝕或位移嚴重,仍須透過「重建」才能確保安全。

政府推動「老宅延壽」計畫 危老條例同步修法

內政部為回應全台逾500萬戶30年以上老屋逐年老化、銀髮人口快速攀升的現況,已於2025年7月啟動「老宅延壽機能復新計畫草案」,爭取3年50億元特別預算,針對屋齡30年以上、樓高4至6層且初評為安全的集合住宅提供修繕補助。該計畫預計第4季公告受理,未來三年協助約500棟老宅完成整建,改善人屋雙老問題。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屋齡逾30年的老舊建物密集,水電與排水系統多需更新,為「老宅延壽機能復新計畫」主要補助改善對象。

且計畫已納入《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特別預算項目,並結合衛福部長照2.0/3.0與經濟部ESCO節能政策,補助項目包含屋頂防水、外牆修繕、管線更新與增設電梯等,透過「不拆屋、少碳排」的方式,協助老屋改善機能與安全。內政部指出,此計畫將結合專業輔導團隊與簡化行政程序,協助民眾執行老屋體檢與整建工程,落實建築物生命週期管理。

同時,國土管理署也啟動《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檢討,研議新增「修繕處理機制」,建立「危老可重建亦可整建」的雙軌制度,補足現行法規僅偏重重建、缺乏整建配套的空白,使老屋除都更、危老外,能有延壽整建的第三選項。

補強延壽有限 結構條件仍是最大挑戰

全向科技房產中心創辦人劉永昌指出,耐震補強屬於對既有建築結構的局部改善,常見方式包括增設剪力牆、外包鋼板或貼附碳纖維布、加裝制震阻尼器等,雖能提升結構韌性,但終究受限於原始設計與材料狀況,「若鋼筋鏽蝕或基礎位移,就算補強,也僅能延壽,難以重生。」

他表示,補強具成本低、施工快等優勢,每戶約需數十萬元即可完成,但實務上推動不易,常因樓層共有或房價疑慮導致住戶意願不足,補助執行率偏低;即使政府擴大補助範圍,若缺乏整體結構檢測與共識協調,仍難確保安全成效。

重建可全面翻新 耐震法規仍須強化

相較之下,重建才能使結構系統全面翻新。自921地震後,政府修訂建築技術規則,要求新建物須符合最新耐震設計標準,材料與結構強度均有提升。不過,目前雙北地區僅要求建物能耐0.24G(約震度5級)地震,日本則規定須能耐0.4G(約震度6級),顯示台灣標準仍有落差。

劉永昌認為,僅倚賴補強不足以長期應對地震風險,政府應同步提高耐震基準,並建立「結構性能標示制度」,公開新屋耐震能力、施工驗證與材料檢測數據,讓購屋者能以可量化資訊判斷安全性,「結構安全不能靠運氣,制度與標準的提升,才是老屋延壽的真正基礎。」

延伸閱讀》
發哥談好宅》建築業轉型從安全開始 地震來襲!你家是「軟腳蝦」大樓嗎?
地震活躍期將至 專家:台灣建築恐難承受規模8強震
地震免驚!電梯結合物聯網監控即刻救援 日立永大電梯「以人為本」 傳承職人精神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