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管制延燒就業面 不動產業掀「薪寒潮」

文/陳昱均

今年房市成交量走低,景氣寒意不僅籠罩市場端,也蔓延至就業面。根據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資料顯示,今年前八月不動產業受僱員工薪資三項指標:每人每月總薪資、經常性薪資、非經常性薪資,均呈現衰退狀況;其中,非經常性薪資僅1萬3836元、年減9.1%,創2020年以來新低,顯示房市量縮與政策管制已直接壓抑產業獎金與提成收入。

去年9月19日央行祭出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後,全台房市交易量明顯轉弱。根據內政部地政司統計,今年1至9月六都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合計15萬1,796棟,較去年同期年減27.9%,且自6月以來年減幅持續擴大,累計交易量續創八年來新低,為1999年有統計以來第四低量,顯示房市成交動能持續疲弱。

全向科技房產中心總監陳傑鳴指出,房地產業的收入結構與成交量高度連動,相較製造或金融業的穩定薪資,仲介業務的「非經常性薪資」占比往往過半。今年受限於央行信用管制、銀行限貸與總量管制,民眾購屋態度轉為保守,全年買賣移轉棟數可能僅剩24萬至27萬棟,創下26年新低;而成交量退潮,直接造成獎金縮水與薪資下滑,形成不動產業特有的「薪寒效應」。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房市進入盤整期後,部分房仲業者出現店數調整與整併現象。

這當中,業內俗稱「沒風的風箏」的高專制業務首當其衝,此類業務多以高佣金誘因為主,但無底薪保障,在市況火熱時可月入數十萬,反之於市場冷卻期則面臨零收入壓力。現階段房市買方觀望期拉長、貸款條件收緊、案源集中於大型品牌體系,中小仲介與獨立高專的生存空間被快速擠壓,不少人轉向保險、代書或租賃管理等相關行業,產業出現結構性出走。

對企業主而言,則陷入「留才與成本拔河」的兩難。若維持底薪制,人事支出沉重;若全面高專化,又恐導致流動率上升、團隊不穩。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部分房仲體系開始收縮店數、改採加盟或共用店面,以分攤固定成本;另有業者導入AI看屋與數據行銷系統,試圖以科技取代部分人力。但短期內轉型成效有限,房市買氣疲弱使業績與收入仍難回升。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第2季,全台不動產經紀業(仲介)備查家數為5,185家,已連兩季維持高檔盤整。同期領有不動產經紀人證書並任職者為11,887人,經紀營業員則達65,521人,雖分別較去年同期增加約4%與8%,但增幅明顯趨緩。陳傑鳴指出,雖然整體店數與人力仍處高檔,但中小型業者退出與合併案例已開始出現,市場正從擴張期轉向整併期,大型品牌體系吸納人力,整體產業結構逐步邁向「集中化」與「再分工」階段。

他進一步分析,過去幾年房市火熱,推案量與店數快速膨脹,如今市場退潮,將迫使產業回歸基本面,淘汰缺乏專業與產品差異化者,「這波『薪寒潮』或許是房產業結構調整的起點,未來誰能兼顧產品力與專業服務,誰就能在寒冬中生存。」

延伸閱讀》
不動產冷市熱訓 2大房仲5萬保底奏效 人員先蹲後跳、產業人數逆勢成長
房市虛胖崩塌2/青埔仲介店掛頂讓 改跑外送房仲業掀求生潮
房貸違約率維持低檔恐是假象?央行信用管制後市場醞釀巨變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