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每1.14天就1名勞工死於職災 工安事件頻傳  政府應強制營建業編列安管預算

文/陳曼羚

國內缺工問題已非一日之寒,公共及民間建設進度延宕,日前行政院宣布投入10億元,推出獎勵勞工就業、鼓勵雇主進用的「疫後改善缺工擴大就業專案」,內政部也應企業請求,開放營造業引進移工8千名。開放移工確實是當務之急,但未改善產業結構性問題,引進移工無疑是飲鴆止渴,並非解決缺工問題的萬靈丹。

再者,政府一貫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肯面對國內營造業的病灶,即使產學單位不斷大聲疾呼,根本解決營建業的缺工問題,須從改善產學斷層的問題著手,然而政府似乎充耳不聞,勞動部近日推出的「投資青年就業方案第二期」,仍是藉補貼大撒錢,未提出中長期實際規劃,甚至教育部只聚焦在調整並擴大AI、半導體等領域的招生及教學,忽略傳統產業的人力及產學資源長期缺乏,技職教育轉為升學導向,造成中階技術人才缺口擴大。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令人感到諷刺的是,內政部長林右昌4月18日參加營建署舉辦「做工的人」電影包場活動,表示盼藉戲劇影響力,讓工地現場的工作者勞動條件、權益及工作環境能持續精進。但該劇原創小說家林立青向記者坦言,「呼籲政府改善勞動現場的困境,根本是狗吠火車」,他更重批政府引進移工的便宜行事,就像吸毒一樣,只能解決一時問題,最後會傷害弱勢本勞與整體產業。

此外,行政院長陳建仁在勞動節時提到,為完善保障勞工工作安全,政府在2022年正式施行《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然而法案實施是一回事,實際運作又是另一回事,看看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統計,2022年職災死亡人數共320人,相當於平均1.14天就有1名勞工職災死亡,不但未減少工安危險,反而創下近6年新高,重大職災死亡人數又以營造業最高,達156人。

當AI技術逐漸取代繪圖、設計等工作,現場施工人員仍舊有無可取代的地位,移工解禁是必要之務,但政府必須思考如何提升營建行業的整體水準,如何提高本國技術工的數量及比例,如何讓本勞穩定就業,未來成為獨當一面的師傅或包商,得到更多的尊重與肯定。

技術工短缺 產業現人力斷層

台灣營建業的勞工處境令人關注,其工作為傳統的3K工作(骯髒Kitanai、危險Kiken、辛苦Kitsui),作業環境處於高熱、高粉塵、高噪音及高汙染之下,未來在溫室效應及極端氣候的威脅,烈日曝曬更可預期,加上民眾對職業安全與勞動權益的意識抬頭,種種惡劣條件自是難吸引年輕人投入。

但真是年輕人不願吃苦嗎?同樣是做工,台積電及台鐵、台電招攬、招考工人時總吸引大批民眾,此外,近年青年興起赴澳洲打工的熱潮,工作內容不脫工地、農場等。探究原因,前者有企業及政府提供穩定薪資、勞健保及相對重視工安的優點,後者有高薪優勢,這些都是國內營造現場亟須正視的問題。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技術養成需要時間累積,粗工、雜工為工地的入門工作,負責從事搬運、清潔、拆除等體力活,欲學技術的可成為學徒,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泥作約2至3年、模板約3至4年,具備必要的經驗及能力後,學徒可升為半桶(半技工),但還沒有單獨作業能力及管理能力,必須在師傅的指揮下作業,通常還要一、 兩年以上的訓練才能成為師傅/技術工,能獨當一面操作及管理,也可購置器具創業,自行接案成為小包。

目前國內欠缺的工人,除一般粗工外,也缺少板模、泥作、鋼筋綁紮工等半桶以上的技術工,甚至有技師感嘆目前連現場工程師也出現人力斷層,「若缺工就引進移工,難道未來也要從其他國家引進監工與工程師?」開放營造移工的確是為業主增加即戰力,但移工進來也是從粗工做起,缺乏專業技能,無法解決實際缺工問題,且能力不夠、工程品質堪憂,人民生命及財產都將置於危險處境。

全球鬧缺工 政府應改善本勞待遇

翻閱報紙求才廣告,國內粗工日薪約1,300元,初入行的學徒約1,400至1,700元,成為半桶後日薪來到1,800至2,300元,相較目前最低時薪176元、上滿8小時1,408元,看似不低,然而工人無勞健保、無退休金、工作環境不友善,且工作日數不穩定,即使單日薪資再高也無保障。當移工所領薪資為我國最低薪資26,400元,勢必排擠本勞工作機會、壓縮薪資水準,如此一來更難說服年輕人進入工地。

全世界都在缺工,鄰近的日本、韓國、新加坡及香港也在搶移工,薪資待遇都優於台灣,台灣並無特別吸引移工的條件。台中一位技師便說到,「我認識的一位泰國移工說,他以後要改去韓國工作,不來台灣了。」此外,移工專案結束須離開台灣,政府為此提出留用制度,但當移工經3年訓練培養成為半桶,如何期待擁有技術的他們會留在台灣,而不是前往薪資水準更好的國家?

整體而言,政府需要採取更積極的措施來解決缺工問題,首要之務是以政府之力,強制提高工人薪資水準及福利,解決低薪問題,並且提升建築業的形象、建立健全的安全監管制度,強制要求營建業在專案施行前編列安管預算,而非轉嫁給承包商承擔,甚至可在營建業的ESG評鑑中強制加入上述要求,以有效提升工地安全及建築品質。此外,推動工程數位化轉型,可減少對勞力的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及品質。教育方面,須落實產學合作,根本解決人才荒。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