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福山
每當地震發生時,不免出現關於受難地區的新聞,其中就包含建物倒塌造成傷亡。據內政部最新統計,全國平均屋齡已創新高達33年,台北市更是以約37.5年居六都之冠。由於興建時,與結構安全相關的建築法規尚未完整,隨著時間流逝,即便熬過幾次地震,也難以保證這些老屋的結構足以應付下一次的摧殘,如此便成了生活中一大隱憂。
低樓層牆壁少 易成軟腳蝦
地震發生無從預測,建築風險卻有跡可循。觀察近年震災狀況,建物的一、二樓最易受損,主因與一樓停車或店面使用需求,結構牆壁太少或過度挑高所致。例如二○一六年美濃地震維冠大樓倒塌,就是因為軟弱層破壞後導致整體結構系統不穩定;二○一八年花蓮地震雲門翠堤大樓等建物倒塌,同樣是因為軟弱層集中式破壞。
何謂軟弱層?當某一樓層比其他樓層明顯軟弱(如牆量較少)時,地震摧毀的能量將集中在這一層樓,造成該樓層率先坍塌,其它樓層再跟著倒塌的狀況,這種建築物就稱為軟弱層建築,也就是俗稱的「軟腳蝦建築」,如提早得知,最好進行耐震評估與弱層補強。
當軟腳蝦建築經過土木技師、結構技師或建築師等專家評估,如結構安全出現異常時,包含乙級(尚有疑慮)、未達乙級(臨危者),皆可透過結構補強設計來提升該建築物的耐震能力;另外的解方,就是認真考慮危老重建、都更重建,不過考量難易度、時程,民眾有安全疑慮時,還是以結構補強方式可以較快獲得保障。
不少人聽見建物耐震補強,會直覺是重大工程,擔心生活受到影響,對此,歐正興解釋,弱層補強有三大優點,分別是施工快速、經費低、安全性高,以不影響住戶為原則,「在補強規劃上,為了期間不影響住戶生活,相關補強位置都會規劃在公共空間,住戶不需搬離,完工後也不會造成居住使用的改變,工期一般在六至十二個月。」
責任編輯/王奕淳
註:完整文章見住展雜誌492期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