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城大火後 公辦都更如何「加速」?

【文/住展房屋網】過去,政府推動「公辦都更」,主要是針對涉及公有土地區域,或是老舊國宅社區;半個月前的城中城大火,則延伸出一系列關於「老舊複合用途建築物」的反思。

事件發生後,相關單位除了重新正視社區管委會、救災動線的重要性之外,更提出要積極以「公辦都更」解決既有問題:蔡英文表示應「加速公辦都更」,內政部次長花敬群也在近期進行該類建物盤點時,宣告將其中具高公安風險的建物,納入「公辦都更標的」。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都更棘手 整合最為困難

政府反思問題緣由、宣示改革決心,是理所應當,但這樣的決心是否真的能開花結果,在現有的人力、制度下,看起來卻是限制重重。

最基礎的當然是整合問題。住展房屋網企研室指出,無論是《危老條例》要求住戶100%的同意比例,或是《都市更新條例》依據更新地區的不同,要求50至80%不等的同意比例,對於產權較複雜的「老舊複合用途建築物」,基本上都難達到。

而針對「公辦都更」績效,5年前(2016年)監察院也曾提出調查報告,其中除了點明整合困難的問題之外,更指出政府人力明顯不足。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政府單位 人力明顯不足

在行政人員方面,當時根據監察院調查,中央及地方主管機關的都更業務人力,合計僅有300餘人,多數人員都必須身兼其他都市發展業務,有些地區甚至只以1個科、1名承辦人員,來應付繁雜的都更業務。

此外,都更開發除了需要都市規劃專業之外,相關人員更需具備不動產權利變換估算、建築工程、土木工程等知識,但不少單位人員卻缺乏相關專業素養。至於最重要的整合人力,多數機關則因「公務人員身分,不便逕行進入社區私下整合協調」,這更成為都更推動的阻礙。

業務增加 需要更多投入

距監察院提出報告已經過了五年,中間經歷《危老條例》進場,確實可以看到不少地方政府開始正視人力不足的問題,借助民間專業人士力量,加強推動都更、危老整合,例如新北市就培訓出都更推動人員,擔任「都更家教」,提供民眾都更諮詢、協助整合民眾都更意願。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然而,在中央宣示要納入「老舊複合用途建築物」後,相關業務、所需人力可能會變得更多。對此,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政府若真的要積極投入針對該類建物的公辦都更,就不可以再讓過去人力不足、公辦都更效率不彰的問題持續出現。對於相關業務,中央、地方持續整合民間機構、相關領域專業者的力量,才能讓主政者口中的「加速」成為可能。

城中城大火後 公辦都更如何「加速」?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