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持有稅改革 方式比時機重要

【住展房屋網/台北報導】近年房價狂飆,讓國內不動產稅制問題逐步現形,官方也因應民意,提出若干革新、不過目前為止,離真正的租稅公平正義還很遠,原因不光是房地合一新制仍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內容,更在於房產持有稅問題仍多,有待檢討。

有關這點,房屋稅部分有中央推動地方執行的囤房稅(提高稅率),北市單行的豪宅稅(稅基加成),影響最鉅的則是北市逕行調高去年七月後取得使照新建物的構造單價、路段率等。

至於持有稅的另一重要環節─地價稅,稅基公告地價是與土地公告現值連動;但對於公告現值與市價的落差,官方和學界看法缺乏交集(官方宣稱已調高到市價近九成,但學界否定之)。此外,稍早有民代建議公告地價也要比照公告現值,每年調整一次,但根據地政司最新說法,地方政府目前對此仍無共識。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持有稅屬經常稅,和交易利得稅性質不同,影響層面及程度也更大;因此推動改革的時機點很重要,但就連學者之間論調也有不同。據某報報導,莊孟翰認為房地產仍是產業重要支柱,考慮現在經濟不佳,調高不宜一次到位,應採漸進式;花敬群則強調,房市大起大落就是因為持有稅偏低,囤積炒作更容易,加上現在房市仍不到崩盤階段,因此仍可趁此時間適當調高公告地價。

兩位學者表面上說法不一,但其實仍殊途同歸,因為兩者都贊成調高,只是幅度及程度的差異。不過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比起調整時機拿捏或程度差異,調整方式更重要;也就是,必須回頭檢視持有稅偏低的真正核心因素,對症下藥。

那麼,持有稅長期偏低的核心因素是什麼?在地價稅部分,如前文所指,就是公告地價,或說公告現值與市價脫節。而最釜底抽薪的辦法就是與公告現值脫鉤,直接以實價為基礎,如參考實價登錄資訊,進行適當估價及評定。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至於房屋稅部分,目前計算公式內容由(房屋)構造單價、路段率及折舊率三大部分組成。然而,近年相關調整其實都聊備一格,且更大的疏誤在折舊率,這點住展房屋網企研室先前就有專文討論,財政部自訂的40年使用後殘值訂定過高,是其中最大問題所在。

另外,地價稅和房屋稅的評定(稅基認定)方式不同(前者是比價估價法,後者則為成本計算法),但評定機構本身則都很有問題。按現行制度,地價評議委員會內不但有專業估價者及官方代表,還有民代及業者代表,恐有利益迴避上的問題;房屋稅基由財政單位評定,也同樣缺乏地產評估專業介入。

綜合以上,未來無論是續採現行的房地分離課稅,還是合併課單一財產持有稅,都必須針對以上包含稅基認定、評定機構組織等病灶,提出真正的解決方案,否則如果只是官樣、象徵性的調高,意義不大。甚至,如果像北市那樣,只調高去年七月後新建物稅基,之前取得使照建物卻仍按舊制,那不但有違租稅公平,更是開改革倒車的做法!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