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稅改革雖路遙 此時不做待何時

【住展房屋網/台北報導】上週柯市府舉辦今年度第二次公有地招商大會,不過業者看來興趣缺缺。至於理由,主要是北市去年開始大幅調高房屋稅,明年又要調高地價稅,導致成本太高、利潤壓縮。不過平心而論,景氣問題恐怕才是開發商卻步的主因。

一來,不像業者自己操作的住商產品,賣掉、蓋好,交屋就能入帳,這些公有地開發案必須中長期經營,才有獲利可能;再者,因為土地是公(市)有的,所以開發上也有若干限制(如地上權等)。然而台灣人口紅利即將由正轉負,生產力衰退,直接影響經濟,大型開發案風險因此升高,政府效能又不見提升,業者自然裹足不前。稅負變重,當然可能壓縮利潤,但絕非業者不參與的主要因素。

不過有一點可確定,目前的不動產稅制還是有很大問題,並沒有因為房地合一通過明年實施,而有實質改善;甚至部分所謂改革,還產生若干反效果。而這當中問題最大,最有改革迫切性的,就是房地產持有稅。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房產持有稅的問題,近來已有許多討論,除了有名無實的囤房稅外,無可否認地,稅基更是其中最大問題及關鍵。目前所見改革方向,主要是提高調整頻率,如公告地價從每三年一調改為一年一調;然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討論每幾年調整一次,根本沒有切中問題核心。

曾擔任過地價評議委員會委員的學者就私下透露,無論公告現值或地價的調整,幾乎都沿用前版照抄居多,不然就是做調整卻缺乏實證依據,甚至因此讓一些委員淪為橡皮圖章。

除了缺乏估價專業介入及相關資料佐證外,持有稅基『任務』、『目標』繁多,也造成若干負面效應。以公告地價來說,不但是課(持有)稅稅基,還是拆遷補償,地上權案地租,甚至社會福利津貼計算等其他制度或辦法的依據。其被賦予的使命太多,於是縱使有專業加入,也很容易遭外力箝制而難發揮。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在以上因素交錯之下,久而久之,自然使持有稅基和市價波動脫節。如果這部分不做扭轉,那麼就算公告地價比照公告現值,改成一年一調也沒有用。何況公告現值也仍和實價脫節,那麼以公告現值為基礎調整的公告地價,自然也一定繼續偏失,繼續造成養房、養地比養車還輕鬆的扭曲現況。因此稅基認定納入估價專業,與市價連動,並使其『任務』單純化,都是持有稅改革的要項。

另外,也有市場人士建議比照交易利得稅,持有稅也要改徵單一房產稅。不過所得稅和持有稅性質畢竟不同,而且當初我國稅制設計房地分離課稅,也有其道理可循,主要基於房屋只會貶值,土地才是房產增值來源的概念。

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利得稅需採房地合一實價課稅,才能達到租稅公平,但持有稅部分則仍可維持房地分離課稅。但目前台北市大幅調高房屋稅,造成地價稅相對較低的情況,反而會造成地主改建、建商開發意願薄弱;反其道而行,也就是比例上地價稅高於房屋稅,才能鼓勵開發更新改建,否則反而容易造成養地。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