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威脅始終在 及早因應為上策


【住展房屋網/台北報導】儘管『事發』至今已超過兩週,軍宅『玄案』仍是時下最熱門的話題,『事主』王如玄甚至按鈴控告民進黨立委段宜康毀謗;看來,此事之話題熱度短期內還不會降溫。王如玄始終不肯全盤吐實,致使整個事件像擠牙膏一樣無法善終,固然讓傳媒不怕沒有題材炒,但也讓其他更重要的訊息失去應獲得的關注。如日前台灣地震科學中心首次公佈的地震危害潛勢圖,就是其一。

眾所皆知,台灣地處太平洋火環帶,發生地震頻率本來就高;而首次公佈的地震危害潛勢圖更顯示,未來30年內台灣發生7級以上地震,以東台灣的兩成最高,相關學者還警告,南部10條斷層帶已近百年沒動過,未來發生強震機率也不低。相關單位也強調,大台北地區人口稠密,多數建物屋齡又在30、40年以上,如果單看台北市,還有盆地擴散效應加乘,一旦真發生地震,風險指數其實更高。

地震發生成因,簡單說是地層滑動推擠所致,因此通常好發處都在斷層帶;但麻煩的是,從斷層到地表還有一段距離,因此斷層移動後,仍無法預判能量到地表後會在哪裡釋放(斷裂),這是至今人類科學無法準確預測地震發生位置的主因。於是,針對地震災害,人類目前所能做的對策都是被動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居所建物的耐震程度,就非常重要。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首先,屋齡當然是最大問題,任何東西用久了品質都會弱化。因此政府相關單位公佈地震潛勢圖之後,不該只據此補強公家建物,要民間自力救濟,而是應公佈地震高危險區帶,做為推動防災型都更的藍本或依據,因為這的確牽涉到公眾利益(安全),公權力就有介入強力推動的必要性。

此外,民眾也必須掌握自保之道,選擇住房時,住展房屋網企研室提供以下幾點簡易檢測法。首先是建物形狀,原則上愈四平八穩的建物形狀愈耐震;相對地,基地不方整,建物因此屈就、呈較不規則形狀者,則就必須注意。

再者,建物內部格局宜盡量規律化,才不會產生結構弱點;因此,如果建物各樓層格局,甚至室內高度不同,就得稍留意。同理,挑高建築如果施做夾層,通常也容易造成建物內部結構弱點。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最簡單的檢驗方式,則是觀察樓梯間或其他公共區域結構牆處;因為發生地震後如果住家室內牆壁出現裂縫,賣方通常會把痕跡補起來,但樓梯間等公共場域就不會多花錢為之。所以建物耐震度不足,建物樓梯間或其他公共區域,通常是最容易『露餡』的地方。

還有,近時不少建案號稱使用制震建材,不過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要提醒,除非是裝置在建物底層的隔震系統,否則一般制震建材充其量只是減緩地震發生時,建物的搖晃程度,也就是吸納若干能量,並不能真正隔絕或免除地震衝擊,而且如果僅少數樓層裝設(數量不足),則將無法發揮既定效用。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