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展房屋網/台北報導】雖說外界仍有許多誤解也不斷唱衰;但目前看起來,小英政府推動社宅是玩真的;因為根據媒體報導,除了住宅法修定確立外,國產署據悉也已完成造冊,將釋出超過41公頃土地給地方政府興建社會住宅。國產署更強調,中央不但是供地者,還是監督者,將要求地方政府取得土地後,在一年內開工及遞案申請建照。
對於這樣的訊息,外界多半給予肯定。不過除興辦用地外,對於稍早林全的相關說法,住展房屋網企研室還是要提出質疑;也就是其他相關經費也應由公部門編列預算,千萬不能期待都靠民間資金。民間財團要的是獲利,然社會公營住宅的本質不該和營利連上線 ,必須審慎為之。
不過除了社宅外,目前居住市場真正要面對並修正的,實是租稅改革。這部分,過去住展房屋網企研室已有諸多論述;然而也和社宅一樣,仍有許多似是而非的論調,甚至有媒體將此導向全民加稅,連懲罰的字眼都跑出來。
房地產持有及交易所得稅稅基長期偏低,稅制扭曲,間接造成房地產市場供需失調,是不爭事實;租稅改革一日不做,房地產市場就不可能真正回歸正常的供需機制。然而雖然內政部次長花敬群稍早宣示,要讓房屋持有稅基與市價連動,但目前看來,卻仍只針對房屋構造單價做調整,而且只針對新屋開刀。
住展房屋網企研室了解,官方心態或許是想避免衝擊過大,畢竟國內房屋自有率高達近九成,持有稅變革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然站在租稅公平的角度,這種方式實在不妥,更容易落人口實。
真正要避免衝擊過大,應該秉持『自用輕稅,非自用重稅』的原則;也就是只有一戶自用房舍者,同樣適用調整後與市價連動的新稅基,但稅率從輕;至於第二屋以上就應採累進,以此類推。
這樣的原則,其實花敬群過去還是學者身分時也曾提及;然目前為止,並未看到官方對此有任何著墨或規劃,囤房稅也有名無實,柯文哲甚至還要調降建商待售房屋適用稅率;這當然讓特定媒體或既得利益者有若干運作空間,甚至將租稅改革扣上全民懲罰性加稅的帽子。
做對的事情,就該堅持下去。但更該說清楚講明白;特別是經濟狀況仍舊不佳,庶民阮囊羞澀,任何稅制變革都會造成衝擊。但只針對新建物加重房屋稅,卻不檢討整體稅制結構,恐怕依然無法說服社會大眾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