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住展房屋網】近來國內不動產市場的彷彿犯太歲一般,先有台中建案傳出消費者至接待中心買房卻遭詐騙的消息傳出,過沒多久,北部又有龜山緯華建設跳票,導致60多戶買家無法交屋;日前北市也爆出位在吳興街巷底的「信義101」建商倒閉,社區將有17戶遭法拍。
接二連三的負面新聞,讓原本就對房市抱持觀望態度的民眾憂心,景氣反轉造成的負面骨牌效恐在近期引爆,同時也擔心自己會成為下一個房市糾紛的受害者,使房市陷入一陣恐慌與猜疑之中。
對此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雖說房市景氣起伏,對一些體質不佳的建商確實有影響,但要說引發骨牌效應,可能還言之過早,畢竟近來發生問題的業者,多半是自身在投資規劃與財務槓桿操作出了問題,與國內房地產本業的經營關聯相對低,因此近來接二連三出現建商發生財務危機的消息,套一句老歌歌詞所言:只能算巧合。
至於一些交易詐騙事件與買賣糾紛,則更是屢見不鮮。我國對房市雖訂有定型化契約保障買賣雙方權益,對業者的買賣行為也有許多法條約束,但事實上,由於執法力道始終不強,加上社會總是有很莫名的「檢討被害人」的風氣,以致詐騙糾紛始終難以杜絕。
就拿台中消費者在建案接待中心簽約,卻還遭詐騙一事為例,業者雖試圖以員工個人行為撇清責任,但即使如此,用人有瑕疵,業者本來也就該負擔連帶責任,況且事情還是發生在建案接待中心,更讓業者有把關不嚴之責,因此業者本就不太可能全身而退。
然而在事件的討論中,卻有部分民眾認為,被害人是因看到有便宜可撿才會讓騙徒有機可乘,甚至還為業者抱屈,這著實令人匪夷所思。因為對消費者而言,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若購屋價金並非便宜得誇張,其實不易查覺是否有異,更何況人都進了接待中心,心防有所鬆懈亦屬合理,因此只檢討被害人,實在是相當荒謬的行為。
而這種檢討被害人的行徑,更助長了業者走偏門的歪風,因為即使做了壞事,社會輿論也不至於一面倒,若公關手段強一點,搞不好還能成功帶領風向往自己有利的地方吹,如此一來,居心叵測的業者、人士當然有恃無恐,房市交易的惡性糾紛,自然也難有消失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