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屋起樓 公辦遠不如民營

【文/住展房屋網】前些時各方都報導房市回溫,於是有些銷售案出現炒高房價的花招。這下子惹毛了不少人,當然包括打房意識堅定的群組;還有幸災樂禍的媒體,抓住機會大肆渲染,終於釀成酷的打房規條,想必攔也攔不住。不過,這也可視為市場機制的一種型態。

瞧雙北的建案,看宅者終繹不絕,成交亦較明快。中古屋水漲船高,南港區單價都開八、九十萬元一坪,而且有樣學樣。如今打房令下,買家心中暗喜,賣方則咬牙痛譙,此乃人之常情。房價起起落落,只有正參與買賣者,受影響最火。其他隔岸觀火者,最多說兩句閒話,事不干己也!

大安區成功國宅附近,捷運公車生活圈極便利,房價多在七、八十萬元,新成屋則破百萬元。但三、四十坪的中古屋電梯大樓住家,每月租金也才三、四萬元,竟比明倫社宅還便宜。從而可知何以市民會覺得後者租金定得太高,乾脆買樓繳房貸,還比較划算。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公宅的租與售,其定價有些效應。定低了引發搶購,沒買到的人不甘願,指責圖利少數人;定價太高沒人買,不僅被嘲諷,還有建商會乘機炒高附近房價。總之,由公家來找地蓋房子,非常不恰當,過去幾十年的教訓,如今都忘了嗎?抑是明知故犯!

倘若有極周延的配套,則不但是優勢,且對年輕人購宅有利。至少,在建築品質上,別再教人提心吊膽。譬如委由建築名師設計,三處、五處由不同大師操刀,那麼美化市容,造福居者,豈非皆大歡喜。從前大安國宅也是名師設計,為了「拱形馬背」,還議論好一陣子。有人關注就是好事,官方工程很多是在無聲無息中,把公帑耗掉了。

和金融產業相似,民營銀行較官股行庫的彈性大,且變化多。中央或地方政府皆不適合經營建築事業,即使為了照顧弱勢或居住正義,也比較適合委託民營建商,採種種配合方式為之。因政府造社宅並非為了與民爭利,但自家續效卻不理想,那又何苦呢!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行政機構被民代掣肘,很多環節不順暢,怪不得誰。譬如市場遷建,每每一拖數年。就算勉強動工,亦常千瘡百孔,交不出漂亮成績單。民間建商以盈利為導向,果斷明快,銀貨兩訖;因牽涉的是錢,胡搞恐招來官司或虧損。是故,政客該多想想,別再虛耗公帑了。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