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住展房屋網】18世紀中葉興起的英國工業革命,使大量人口移往城市,聚居於工廠周邊,引發不少公共衛生問題,卻也促使現代化的都市規劃學門逐漸成型。在現下,2020年初爆發、延續至今的Covid-19疫情,又再次對公衛及我們的生活空間形成挑戰。
疫情怎麼改變人們在都市空間中的活動?都市規劃者,又能如何透過設計,引導更有效的防疫,並且重塑城市,讓活在疫情日常當中的我們,依然可以維持生活便利、身心健康?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在疫情席捲全台的當下,主政者、都市規劃者、乃至於民眾,對於「宜居城市」的既有想像,都應有所調整。
例如交通,在疫情來臨之前,我們想像的宜居城市中,能夠運載大量人口的大眾交通工具(如捷運),在台北主要都會區似乎已經是「標配」。 但根據Google的「Covid-19社區人流趨勢報告」,隨著台灣這波疫情興起,大眾運輸人流也減少許多,比起2021年初五個禮拜的每日人流中位數,5月30日的人流減少了73%。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觀察,部份歐洲國家發現大眾運輸量因疫情而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小型、個人化的運具——「微移動」(micromobility)的地位快速提升。
不少國家因應疫情帶來的交通習慣改變,重新規劃了都市空間配置,例如重新設計車道、人行道,使馬路更適合輕型運具和行人使用;荷蘭的運輸顧問中心Mobycon更發布了指南,協助政府透過基礎設施或交通號誌的重新規劃,用快速、低成本的方式設置自行車道。
在都市規劃上,也有專家認為,原本單一核心、住商區隔明確的都市規劃,容易使人口瞬間群聚;相較於此,多功能、混合式、短時間步行就能滿足生活所需的生活圈,反而能夠發揮自給自足、減少跨區移動的風險,這或許可以成為疫情時代下都市規劃的另一思路。
此外,城市也要具備能夠隨時應對災變的彈性,在此狀況下,公共設施的多功能、靈活性,就顯得格外重要,有些大型公共設施(如體育館、停車場等)除了特定用途,也應該能夠在非常時期,短暫做為緊急應變使用。
最後,隔離在家可能造成過多壓力。雖然短期內民眾會選擇待在家躲避疫情,但長期而言,民眾出外的需求仍在,因此都市規劃也應保留更多較大的開放空間,除了讓活動的民眾維持社交距離,同時也能作為緊急避難、救護站、篩檢站的場地。
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這些新生活模式反而能引導出新型態、更具彈性的都市設計。都市規劃本就是一件「超前部署」的事情, 都市規劃工作者可以 觀察人們日常生活的改變,重新思考、規劃出更能面對種種挑戰的宜居城市。只不過,疫情帶來的改變究竟是短暫的、或者是長期的?這點或者是都市規劃者頭痛的問題;因為都市計畫是長期性,若民眾交通習慣只是短暫性的變動,那麼都市計畫因此而改弦易轍就顯得過猶不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