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展房屋網/綜合報導】金管會表示,「以房養老」可分為商業型與公益型。商業型未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目前最大問題是民營銀行參與意願低;公益型以房養老則因申辦件數少,自2015年來就幾近停擺,未來可推出國家信用保證機制,來擔保借款人長壽及房價下跌的風險。
根據自由時報報導,截至今年9月底止,共有12家銀行開辦「商業型」以房養老,銀行辦理該項業務承作件數共計2,883件、核貸額度合計約158億元;其中,「商業型」前5大承作銀行依序為合庫銀、土銀、華南銀、台企銀與第一銀。
以商業型案件來看,金管會表示,為因應高齡化社會的金融需求,並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及提供符合高齡者需求的商品及服務,相關措施包含商業銀行開辦之以房養老;然而,就目前狀況而言,幾乎都是由公股銀行承辦,民營銀行的案件少,仍需持續推廣。
至於「公益型」以房養老難以推廣之問題,金管會表示,一般來說,房貸貸款期限最長為30年,但現代人壽命較長、難以估算,有部分銀行會將貸款人的餘命算得很長,導致借款人能獲得的金額非常低,大幅減少申辦意願。
此外,金管會亦指出,若要申辦以房養老,必須設定不動產抵押,但銀行較難精確評估2、30年後的房價,加上還有房屋折舊等問題需納入考慮,因此,市場普遍認為銀行業者低估房價,也是另一個衍生之問題。金管會表示,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由趨勢來看,以房養老需求一定會升高,從上述所提的問題來看,或許可參照美國、香港做法,推出國家信用保證機制,由政府出面承擔一定的風險,將有助於公益型案件的推廣。

【更多精采內容請上《住展房屋網》官網www.myhousing.com.tw;《住展房屋網》官方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