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弱勢居住 中央須持續努力

【文/住展房屋網】近日中央出手「打炒房」,暫時讓投機炒作客銷聲匿跡,或許多少能讓房價不要漲得那麼快,卻無法使房價回到大多數人都可以負擔購買的程度。無殼蝸牛運動去年滿30年,當時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為8.58,現在已經高到13以上。

並非所有人都買得起新房,這或許早已不是新聞。在大都會生活,買老宅、租房子,似乎才是主流。而在貧富差距日漸擴大的情況下,「非主流」的可區分為兩端,一端是買太多房子的,另一端,則是連房子都租不太起的。

買太多房子的,在這波「打炒房」風暴中,已經有許多討論。為了提升多屋者的持有成本,使空房釋出、量增價跌,不少人主張除了抑制短期炒作的房地合一稅繼續走,囤房稅也必須加緊腳步,強調地方政府不提高囤房稅率,中央還是能嘗試介入。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另一端連房子都租不太起的,其身影則似乎消失在這波討論之中。畢竟,買不買得起房子,對於有時連溫飽都有困難的人來說,根本就算不上是個問題。對此,近年政府推行的弱勢居住政策,不外乎就是社會住宅及租金補貼。

社會住宅的問題,近期因明倫社宅三房型四萬以上房價又再度浮上檯面,許多人點出社會住宅量體不足,難以在追求「混居」的同時照顧到弱勢族群。而租金補貼申請不了,則是城市裡許多租屋族的痛。

根據OURs都市改革組織2020年10月公布的調查,民眾認為租金補貼不能解決居住問題的理由,主要是因為「房東不同意個案申請補貼」,其次則是「房東發現個案申請補貼而漲租或要求支付稅金」。由於怕被查稅,許多房東一聽到民眾要申請租金補貼,就拒絕租屋。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許多地方政府確實有看到這點。為了讓房東不再拒絕讓民眾申請租金補貼,地方政府開始對房東祭出優惠方案。這或許讓民眾多了可以用較低價格租到房子的機會,滿足每個人的居住權益,但回到最前面提到的「房價所得比」話題,事實上這仍僅止於治標。

住展房屋網肯定政府對於弱勢居住權益的用心,但對於各項政策是不是真的能滿足弱勢者需求,政府仍需滾動式的持續檢討;此外,要照顧弱勢,並且不讓更多人在居住上也陷入弱勢處境,政府對於房價合理化、房租合理化的努力,就更不能停歇。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