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back to top

老聚落盼新生 南港工業區的改建革命

【文 / 住展雜誌 陳昭宏 攝影/李世杰 】

正在華麗轉身的東區門戶,區內有不少老舊工業聚落,
二〇一九年的產專區計畫,成為這些老屋翻身的機會,
但六年的時限已過了一半,成效有限、計畫也得滾動檢討……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從南港車站走出來,眼前是大興土木的榮景,但往東、往西,都能看到不少工業聚落。那是一九四〇年代以後,南港工業化留下來的工住混合社區。在東區門戶計畫如火如荼進行時,這些聚落也正經歷一場時間有限的「改建革命」。

產專區 促工業聚落改建

由於早年大小工廠進駐,南港出現許多工住混合社區,成為近年都計及都更難題。

這場「改建革命」機會難得,在過去,南港工住混合的聚落,要改建是很難達成的任務。雖然民眾已長期定居在此,然而土地使用分區仍是工業區,工二、工三的基準容積率分別為二〇〇%、三〇〇%,若基地原容積過高、戶數細分過多,就會面臨改建後樓地板面積難以滿足使用現況的問題,缺乏誘因。
對此,北市府曾於二〇〇一年進行「南港第一次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原則同意將這些工業區改為住宅區,但由於工變住會提高土地價值,根據相關辦法,需要回饋一定比例收益或樓地板面積給市府,因此民眾更新意願依然低落。

南港產專區分布圖 擷取自「南港區都市計畫細部計畫(通盤檢討)案」(2019年1月公告實施)


來到二〇一五年,柯市府上任後推行「台北東區門戶計畫」,開始籌備「南港第二次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相關工作,其中針對南港大片工業區更新不易的問題,拋出解套方案:「南港產業生活特定專用區」(後簡稱產專區,參考上方「南港產專區分布圖」)。台北市都發局副總工程司袁如瑩表示:「我們創了這個分區,而不是直接改成住宅區,一方面希望增加都更可行性,另一方面則是想保有公平性。」
在此次通盤檢討中,市府允許這些聚落變更為產專區,若符合「第一類老舊聚落」的標準,低樓層要作「支援商務或公共服務」使用,高樓層則可以續作住宅,並免除回饋。
在通盤檢討細部計畫中,適用產專區的範圍橫跨南港八個里、共十三處,該計畫更將這十三處再細分為一百多個更新單元,每個單元面積都大於可都更的最低門檻一千平方公尺,並臨接計畫道路。
二〇一九年一月,「南港第二次通盤檢討細部計畫書」正式公告實施,這場「改建革命」就此展開,實施者要在六年之內提交「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書」。截至十二月底,已有九案提交,其中兩案已核定,不過全為產權較單一的更新單元,多作產業使用。產權較複雜者,則有兩個更新會正式成立、十多個單元正在組織更新會。
產專區是工住混合區都更的創新解套方法,不過,該計畫進入民眾視野後,許多先期計畫制定上的問題卻一一浮現。

北市都更中心副執行長蘇雋懿指出,身分認定涉及整合及財務估算,目前卻尚有爭議。

問題一 身分認定具爭議

面對產專區,民眾最先會問的就是:「我的資格符合嗎?」然而,在該計畫公告實施後,民眾、第一線人員就發現計畫有「認定標準模糊」的問題,無論是土地細分持有的時間點、還是戶籍認定,在最初都未有明確原則可以依循,一直要到半年後「作業原則」公告實施,相關權利人才得以真正確認自己的身分認定。
身分認定的問題不僅如此。在各單元中,屋齡超過三十年、二〇一六年八月前有設籍、居住事實,並且持有土地或建物的所有權人,會被認定為「第一類老舊聚落」,得以免除回饋;但二〇一六年八月底前未持有土地或建物,未設籍、或是無法證明有居住事實者,就只能被認定為「第二類非老舊聚落」,若變更為住宅區或商業區,分別得回饋三十七%或四十.五%土地。
站在第一線的台北市都市更新推動中心副執行長蘇雋懿說:「很多案例,第一關身分認定就喬不攏,之後就不容易繼續。」他指出,在現行制度中,身分的認定有不確定性,同一個基地中,不同的所有權人被分成不同身分別、需按不同機制回饋,無論是在整合上,還是在之後的財務估算上,都會造成爭議。
台北市都發局也坦言,既有的身分認定問題,可能增加開發難度,袁如瑩說:「開發商進去,幫忙分類之後,還要面對財務試算的困難。」因此,都發局目前也正進行檢討;簡化、放寬身分認定,是未來可能努力方向。不過,都發局也強調,身分認定的放寬涉及都市計畫的修訂,目前仍以作業原則的訂定、修正為主要方向。

問題二 單元劃定缺彈性

另一個問題,則在於單元劃定。根據該計畫,所有權人整合,應以都更單元指示線劃定的範圍為原則。然而,計畫劃定的單元指示線,卻有兩個明顯問題。以南港產專區作為研究主題、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博士候選人林伯威就發現,產專區單元指示線有切分同一地號至不同單元的情形,在此狀況下,只有調整指示線才有辦法順利整合。
過去也有媒體報導,有都更單元曾因不同意戶而無法完全整合,民眾若要將該基地劃出更新範圍,就可能使兩方更新面積不足一千平方公尺基本門檻。雖然該單元後來已和鄰接另一單元成功整合、併送事業計畫,但指示線變更缺乏彈性的問題仍存在。
林伯威指出,都更指示線規定被納入都市計畫中,由於位階高,等於一開始就將單元訂死,之後要調整,須經過都市更新審議會,程序十分不便。
對此,都發局回應,當初在都市計畫中訂定單元指示線,目的是想顧及更新後的都市紋理及道路系統,袁如瑩說:「我們一方面希望讓整合輪廓浮現,另一方面則希望能實現都市計劃的規劃理念。」不過,她也坦言:「民眾的整合絕對不會完全如都市計劃預期的那樣。」
至於未來單元指示線相關規定是否可能放寬?都發局認為,其實經過這幾年,指示線在都市計劃中的「前導」功能已經達成,「未來指示線的修正程序可否簡化,或是否還要繼續存在,我們也正在檢討;如果能因此加快更新速度,我們樂觀其成。」袁如瑩說。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問題三 容積不足缺誘因

最後一個問題,則是容積不足。產專區在使用分區上,本質仍屬工業區,向陽路以西的「產專區一」(工三)法定容積為三〇〇%,以東的「產專區二」(工二)法定容積為二〇〇%。若要進行都更,據計畫規定,容積上限分別為四五〇%及四〇〇%(參考第33頁「南港產專區分布圖」)。
過去此區已經有許多在容積管制之前建造、原容積大於法定容積的既有建築,這些建物若按規定重建,就算容積蓋滿,也難滿足原先使用需求。更進一步而言,由於該區基地先天法定容積就不高,以法定容積二〇〇%的「產專區二」為例,拿滿都更獎勵僅有三〇〇%的容積率,仍未達上限四〇〇%,雖然還可以再爭取「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第八十之二條、以及容積移轉等容積獎勵,但前者要求一定比例回饋;而針對後者,計畫更規定增加的樓地板面積,還須再有五十%的回饋。
回饋是法律對於公平性、公益性的必要措施,但在產專區的脈絡下,卻也為都更再添一層障礙。整體而言,拿滿容獎不容易,就算拿滿了,也難滿足使用現況。
林伯威認為,在該類基地上,建商基本上無利可圖,因此,民眾「自主更新」是唯一途徑,「產專區二」的單元九之二「中視新都會」社區就是這樣的案例。該基地樓高五至七層,共一七四戶,產權複雜,但社區更新意願積極,除了率先成立更新會外,更在二〇二〇年底達成申請公辦都更二.〇的九成意願門檻。

北市都發局副總工程司袁如瑩表示,單元指示線目的在於劃出整合輪廓,前期功能已達成。

整合重建 為何力不從心?

然而,自主更新需要強大的組織力,蘇雋懿也透露,單元九之二和另一已經成立更新會的單元七之六,社區內部其實原本都已經有管理委員會。
然而,南港產專區難就難在其中多的是須「從頭開始」的社區。都更中心在南港產專區駐點,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輔導社區成立更新會。但公家的人力及資源有限,工作站最多也僅是培力、引導民眾自發性組織、整合的輔導角色。後續,無論是整合、還是中期的事業計劃書擬訂,都還是得回到地主們的主動參與。
不過,整合及計劃書的擬訂並不容易,林伯威提醒,有需求就得找專業協助,但民眾更應理解都更實務中「專業有價」的概念,若非尋求專業更新規劃者,就是要和建商合作,但無論是何者,財務成本都是無法避免的。
據悉,目前產專區也有不少社區開始自行訪商,請建商提供更成熟的更新方案,準備一步步都更。南港產專區自主更新工作站專案經理洪裕勝說:「中心輔導社區成立更新組織,社區整合成熟到一定程度後,讓建商進場接手,使都更步上軌道,我們樂見其成。」

滾動檢討 改建革命持續

早期都市規劃多將焦點放在平面上的分區及動線配置,近年則有越來越多規劃者開始思考都市計劃引導開發、重建的可能性。「南港第二次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納入「南港產專區」,目的就在於解決東區門戶老舊工業聚落難以更新的問題。然而,該議題必須在公平性(必要時須回饋)及可行性(優惠須足夠)之間取得平衡,因此免不了遇上誘因相對不足、開發遲滯的狀況。
對於第一線人員及民眾陸續提出的問題,都發局表示將持續滾動檢討產專區相關規定,未來也不排除修訂都市計畫。不過自二〇一九年一月至今,產專區計畫六年的時限也已經過半,計畫有修改可能、更新成功的單元目前也尚不多,時限有沒有可能展延?都發局回應:「若未來遊戲規則有改動,期程自然也會搭配進行調整。」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