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都市再生 仍須破除仕紳化

【住展房屋網/台北報導】想當初台北市長柯文哲欽點林欽榮任副市長時,是說要「找個兇一點的人推都更」,因而引起若干議論。不過19日仲量聯行舉辦的2015不動產論壇上,林欽榮則所言不差;他說過去都市更新都用送容積方式推動,是錯的,這樣的都更該判死刑,改由公辦為主的都市再生取代。

當然,目前國內沒有任何以都市再生為名的相關條例;住展房屋網企研室推測,這應該是取自日本。在日本,都市更新就是都市再生,差別在於,都市再生一般而言沒有容積獎勵機制。不過這仍只是技術面問題;無論更新或再生,如果官方不是用推動公共政策的心態出發、取得公眾利益最大公約數;還是像過去那樣的純產業導向,那就算修改個名稱、增訂個法,或不再多給容積,一樣還是窒礙難行!

其實住展企研室之前已多次分析,容積並不是不能多給,而是要看交通等基礎建設能否負荷,對價或回饋機制也要定清楚,比如能真正節約多少能源,回饋多少樓地板面積做為公共住宅。日本就有一些公有住宅,是透過再生案例專案給予額外容積取得。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談到社宅,這也是19日林欽榮相關談話中的重點項目之一。然令人感到遺憾的是,仍只說是幫助年輕人(解決居住問題)。很顯然地,柯市府仍沒有跳脫前朝思維,還是把公營住宅當作攏絡年輕人(選票)的工具。

只是,無論青年宅或社會住宅,社會上一般還是會貼標籤、投射某種刻板印象,甚至認為這會製造貧民窟;包含最近討論熱烈的環南市場改建,忠義、明倫國小蓋中繼宅,或信義區陸保場活化利用等,當柯市府研議規劃社宅時,都出現類似聲音。甚至郝市府時代倡議在空總現址辦社宅時,就有類似這種「高級西裝布料拿去做內褲」的言論,還認為精華區土地應該作更有效利用。

類似這樣的言論,不能說全錯,但其實背後存在一種利益為先、開發至上的準則或假設確實值得商榷;創造經濟產值先於居住權保障?蓋商場、豪宅,價值遠高過蓋公營住宅?

另外,也和20世紀初快速都市化後,產生的仕紳化社會現象有關。隨著經濟及人口活動增加,都市地價、房價上漲,窮人住不起,被迫移往外圍區域,造成市中心區居住階級化排擠,甚至歧視現象,稱為仕紳化Gentrification(之後都市犯罪率升高,於是又出現反仕紳化現象,有錢人外移但還是集中化,產生郊區高級住宅區)。有這樣的發展脈絡,再加上華人對房屋財貨的過度重視,要在市區地段興辦量體近乎零的社會住宅,難度當然更大。

然而無殼蝸牛發起人李幸長說得好,住宅政策應該以家為出發點,以保障居住人權為本,人人都有權利在工作、生活的場域附近就近居住;而現實上來說,當然大多是都會區,頂多是周邊,因此,市區精華地當然可以蓋公營社會住宅。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21世紀的今日,眾人開始反思開發至上主義、資本遊戲橫行造成的苦果,或許扭轉、破除過去一個世紀以來都市發展所造成的仕紳化現象,讓社會住宅遍地開花,會是一種最好的反動與省思。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