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住展房屋網】「雖然我是代銷,但代銷不見得事事將本求利。在我心中,有遠比賺大錢更要緊的事,那就是如何減輕年青族群的居住壓力。」這句話從國內代銷龍頭海悅國際總經理、台北市代銷公會理事長王俊傑口中吐出來,或許有些人感覺不太真實。但熟悉王俊傑的人,卻一點也不感到意外。
近年以來,王俊傑積極投身於公益事業;在接掌北市代銷公會理事長之前,曾擔任代銷公會公益委員會主任,提供優秀的大學莘莘學子逾百萬元獎學金,同時也參與北市國中小學童關懷活動。只不過,王俊傑平常為善不欲人知,行事低調罷了。
民眾對於代銷的直觀印象,或許是滿嘴話術、也或許是賺很多錢,但王俊傑卻讓人顛覆這個印象。一個不把賺錢當成要務,卻心繫年青人居住壓力的問題;他究竟在想什麼,又想出什麼方案來解決棘手的高房價問題呢?
小檔案 王俊傑
現任:海悅國際總經理
台北市代銷公會理事長
台北商業大學講師
問:國內高房價令年青人居住壓力爆棚,
您有什麼政策建議?
答:「一個國家要給年青人希望,他們有希望才會去努力,國家才有前進的動力!」因而,我提出「三三六六」方案,呼籲政府可以採納並實施。
「三三六六」方案的內涵,是讓年輕人可以用低價入住社會住宅,租社宅前三年只需繳交管理費、不繳租金,第四年到六年則繳納租金與管理費。假如年青家庭承租社宅期間生第一胎,就額外多給六年只繳管理費優惠;若生第二胎,只繳管理費優惠期再延長六年。
如果能讓年青族群低價承租社宅,他們不僅能降低居住與生活壓力,還可以藉此存更多錢,累積起買房的頭期款。這個方案不只能解決年青人買房問題,並能紓解少子化、人口負成長的窘境,可謂一石二鳥。
問:「三三六六」方案很好,
但錢該從哪裡來,又該如何推動呢?
答:財源我也想好了!「三三六六」方案不該由政府獨力推行,政府與民間應攜手一起合作。
這個方案核心是由「政府出地、民間企業興建營運」,如果政府土地不足,則能提撥閒置校舍交由企業來改裝為社宅。政府出地、企業出力的合作模式,將能加快社宅的供給量,更快速減緩高房價民怨。
我相信,台灣企業百分百都想為社會盡一份心力,因為大家對台灣這塊土地有感情,不會袖手旁觀。尤其這回國內疫情嚴峻,各大企業不吝捐輸,房地產業者也是有錢出錢、有物資損物資,大家都希望有所貢獻。就算企業投入「三三六六」會賠錢,但能盡到社會責任、對國人有益,怎會不做呢?
以現在政府先收稅再來蓋社宅而言,效率相對慢。既然如此,何不研擬抵稅措施,讓企業直接來蓋社宅抵稅,效果肯定更好!
 |
王俊傑建議,政府收稅蓋社宅,不如讓企業蓋社宅抵稅更有效率。 |
問:歸根究柢,高房價仍是大問題,
您如何解讀近期房價上漲與政府打炒房?
答:我絕對支持打擊房市投機炒作行情,因為若炒作過頭,或是資金過度集中於不動產,確實不是健康的市場。
然而,我們必須回頭檢視房價為何會漲。我認為,房價是經濟發展與建設的末端成果;換句話說,「房價上漲是政府施政成果好、經濟好,房價才會漲」。
有些人責怪房市投機炒作,但去年末以來早已沒有投資客,房價上漲的另一個因素,肇因於營造成本飆漲所致;不管是工人薪資、建材與原物料都漲很兇,建商只是反映成本在房價上,不應無端怪罪建商哄抬房價。
我誠摯建議政府官員,應把「人人有房住」視為與基礎建設同等重要的任務,不該一棒打死房地產業。如果政府可以提供平價土地、並提出合適措施壓抑營造成本,建商自然能蓋平價的房子讓消費者買。
問:不少年青人買不起房,於是轉向炒股來存頭期款,您認為適當嗎?
答:政府鼓勵當沖,很多年青人衝進台股殺進殺出,結果呢?大部份當沖的人都是賠錢的,這項政策讓選錯邊、買股而不買房的人愈來愈窮。
我覺得買房子至少還有實體,但若買股票、期貨與選擇權,只要碰到經濟動盪或大盤上沖下洗,就會受到傷害。
問:海悅發行「海悅幣」,又推出銀行聯名卡等方案,背後有何謀畫?
答:其實沒什麼小心思,主要動機是「透過回饋機制,降低購屋負擔」。
賣這麼多年房子,我們時常看到消費者就差一點點錢而放棄買房,總是為他們扼腕。所以,無論是「海悅幣」或聯名卡,都屬於心意的回饋;我們跟業主一起合作,回饋給消費者一定金額,讓消費者可以順利買到房子。
從「海悅幣」發行至今,總共已發出一億多元的海悅幣,幫助過許許多多個家庭順利成家。展望未來,我們會秉持回饋的精神繼續走下去!
租屋網站很便利 但長者會「用」嗎?
【文/住展房屋網】租屋者找房子,都是透過什麼管道?根據內政部營建署最近公布的住宅需求動向調查報告,在全台22縣市的租金補貼申請戶中,整體而言有超過半數(52.4%),都是透過網路平台;民眾透過資訊科技在線上查找租賃住宅資訊,似乎已成趨勢。
網際網路在二十世紀末普及,2000年代之後,各大租屋平台相繼成立,越來越多房東、仲介仰賴網路刊登租屋訊息,求租大眾也逐漸習慣在線上找尋租屋處。不過,並不一定每個人都跟得上科技的腳步。其實,進一步細看住宅需求動向調查報告,就可以發現,不同年齡層的租金補貼申請戶,取得租屋資訊的管道大不相同。
例如在最年輕的20至25歲年齡組中,就有高達70.8%的民眾,是透過網路平台獲取租屋資訊,透過親友介紹的僅佔22.4%;但是在65至75歲年齡組中,透過網路平台查找租屋資訊者,卻僅有39.6%,透過親友介紹則佔了40.5%。而且,整體來看,隨著年齡層的增加,透過網路平台找房子的比例就越低、透過親友介紹的比例則越高。
從這項調查,我們或許可以簡單地推測,不同年齡層之間,找屋習慣、乃至於能力上,可能存在著不小差異。年輕一輩所熟悉的資訊取得管道,對於長輩而言,反而可能是「不習慣」、甚至「不會用」的。
住展房屋網企研室指出,不少房東會對年長者的穩定交租、獨立生活能力有所疑慮,而偏好將住宅出租給年輕人,這已使年長者在租屋市場中,成為相對弱勢的群體。而在這份報告中,我們又更進一步地看到,老年人與年輕人之間,還存在著數位科技使用習慣(甚至可能是能力)上的差異。
在房東早已習慣上網刊登物件的趨勢下,擅用數位科技的年輕人能輕易找到資訊、取得看房的入場券,但慣用傳統管道(人際連結、實體廣告)找屋的年長者,卻在社會變遷中失去了許多機會。市場的不友善,再加上資訊取得不再容易,長者面臨嚴重的租屋困境。
面對此問題,目前在民間,已經有崔媽媽基金會的社工,多年陪伴長者上網找房源,並連繫房東、陪看房。但民間力量有限,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有關單位也應適度介入。
一方面,對於「不知道從何找起」的長者,中央或地方可以推出協助的管道(如專線),引介人員協助查找物件。另一方面,對於長者長期「租不到房」的問題,有關單位也應持續與民間溝通,增加社會上友善長者的房東,並在各項社會住宅政策中,優先保障獨居長者。